第六章 近现代史迹
第一节 寺观
一、灵鹫岩
位于九仙山巅东侧山麓,始建于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寺的墙、柱均为石筑,释迦牟尼等15尊佛像亦为石雕。明万历间年柱础重修,新建山门石坊,德化知县杨文正“一方净土”题匾和永春知县厦忠“胜迹维新”题匾高悬于坊上.大学士张瑞图,太仆卿丁启睿、会状学士庄际昌、进士户部主事郑沛、邑司训甘天训的题刻牌匾悬挂于主殿两侧。清初整新两殿,增置岩田。这里在16~18世纪曾是我省佛教活动中心之一。其僧徒分成九仙派18个支系,发展至900多人,分住或住持全省89处寺庙。
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
1988年以来,由美国美洲佛教会永远顾问兼副会长、洛杉矶普陀山观音菩萨岩名誉住持、南加州云居山虚云三会弥陀寺住持、南加州福建同乡会本头公追思堂主持、般若修德善堂主持释宽净法师倡导,般若修德堂众信徒鼎力捐资支持进行重建。重建的灵鹫岩,基本保持原来的规模,保留着古迹,而且增加了许多龙、凤、狮及各种花卉、飞鸟的雕刻。
二、石壶寺
在石牛山石壶腹地。南宋时,依岩作殿建于北侧紫霄洞(俗称顶岩),明代,顶岩遭火崩塌,移建今地。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建下殿及书院。乾隆三十六、三十七年间(公元1771~1772年)寺失火焚烧,乾隆三十七、三十八年(公元1772~1773年)重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重修,宣统元年(1909)大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兵焚。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重建未竣又再倒塌。1981年以来在侨胞、台胞、港澳同胞、本县水口镇一些村落和邻县热心人士的捐资支持下重建上下殿和两侧宿舍。
兰、蔡岩
位于桂阳乡彭坑村。始建于宋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1966年秋毁,1982年以来复建,占地面积195平方米,按宋代风格和规模设正殿上下三堂和横厝二堂的二层建筑,寺内保留有宋代佛像、宋代信徒捐建的石阶和明清时期山东武定知州林鹏搏的题刻盈联、台湾教谕黄凤仪的题诗等文物。
四、缨溪宫
在浔中镇浔中村,明代天顺年间(1457~1464年)青年儒士史云济在此设馆任教,培育人才,后到九仙山永安岩出家,后人感其德,建宫塑像祀奉。今宫内尚存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铸的古钟一口及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刻制的木质签诗牌。
五、统军庙(忠义庙)
在浔中镇宝美村,为纪念宋末明初扶宋抗元统军都督陈蔚而建。因国家基建需要,于1986年迁建于路美巷建筑公司后面,现该庙保持原有风貌。
六、祖龙宫(又白沙宫、下尾宫)
在浔中镇宝美村,始建于唐末宋初,历经多次修建。宫内供奉有“窑坊公”,逢农历五月十六日举行隆重祭窑活动的习俗仍延续至今。
七、香林寺
位于葛坑乡湖头村,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是我县古代“四大寺”之一,1979年被火烧毁。后经旅外侨胞协助捐建。
八、华山宫
位于南埕镇连山村,为纪念宋末明初扶宋抗元统军都督陈蔚而建,该宫在明、清《德化县志》中均有记载。现经旅外侨胞捐修一新。宫内尚存历代匾额数幅。
九、英显庙(王宫)
位于上涌乡中洋村,始建于宋代,前为临水宫。宋绍定三年(公元1230年),邑人张谟、张烈“捍汀寇功”,册封侯王,赐额敕建王侯府第形制的英显庙,名标府邑史志。
庙内尚存宋刻张烈坐像。奉祀临水夫人、卢、张、众三元帅及千里眼、顺风耳诸神。清雍正和民国间先后维修,一九九一年依原状复建。
十、英显宫位于赤水镇永嘉村,创建于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宫内的雕刻、壁画以及题刻楹联至今保存完好。
十一、西华岩旧称西华室,位于城西大旗山,始建于明代,近年复建。
第二节 教堂
一、城关基督教堂: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由美以美会拨款购地6亩,新建红砖楼两座,一座作为道德女校教室和宿舍,一座为女传教士宿舍(俗称姑娘楼),另建一座平房为幼稚园。民国初期,地方不宁,女传教士调往莆田女校停办,将姑娘楼改为牧师楼,女宿舍改为育英小学,幼稚园改为礼拜堂。1982年,育英小学红砖楼拆除,辟为实验小学操场.在侨胞的捐资支持下,1983年新建礼拜堂一座,于1984年5月13日举行竣工献堂典礼。
二、奎斗教堂: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英长会曾在三班奎斗设讲堂传教,1918年由当地徐志乃创建教堂及牧师房屋,今该堂房屋尚存。
三、南埕教堂:位于南埕旧街中,民国初年由当地郭承高、郭承竹、陈朝等创建。
四、水口教堂:清宣统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六月,美以美教会向水口湖坂黄荐贤购买瑞斗祖厝右畔一所园地,建教堂及牧师屋。
五、赤水教堂: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创办时,仅租赁赤水街商店作为聚会处,后在赤水街水巷边继建礼拜堂(俗称旧教堂),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又在街下田后新建西式方形礼拜堂及牧师楼,现保存完好。
六、葛坑教堂: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创办时,借用教友房屋,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由陈德相献地,美以美会补助建筑木料结构教堂一座和牧师楼。已毁。
七、岭脚教堂: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建土木结构楼房礼拜堂及一座牧师屋。
八、上涌教堂: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由侨胞蒋明章所建。
九、下涌教堂:创建于民国初年。
十、三班教堂:民国初年建,有礼拜堂和牧师楼。
十一、阳山教堂:建于清末,土木结构楼房。
十二、连山教堂:建于清末。
第三节 塔、桥梁
一、鹏都石塔(搏鹏塔):
位于浔中镇丁溪村。据《龙浔鹏都陈氏族谱》记载:“该塔建于清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八月初六动工,由陈世舟倡建,陈元涉、陈芳、陈芳琛筹建,宽一丈二尺,高三丈五尺。”石砌,实心,呈六角形。1966年拆毁。1984年由马来西亚华侨陈朝远等40人捐资在原址依旧制重建。
二、双桂桥:在三班镇桥内村,宋时建。旧名连波桥,石址施屋。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重修,嘉靖年间当地郑氏通族再建。木质廊屋式结构,墩为石砌,长27.2米,宽4.5米,高约13米。桥中有佛龛,崇奉观音大士,俗称观音妈桥。1988年由台湾郑点金、张国宽捐资在原址依旧制重建。
上一篇:第七章 近现代革命文物
下一篇:第五章 文物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