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石刻造像

第四章 石刻造像

第一节 摩崖石刻

一、九仙山摩崖石刻

九仙山摩崖石刻是全县为数最多、最为集中的地方。已发现43处。

以九仙山气象站为中心,可分为东、西、南、北和中部5个摩崖石刻区。

中区:共2处。

“尺五天”:竖字楷书,刻于主峰最高处,1955年建气象站观测台时被炸毁。现残石尚存。

“峻极于天”:竖写楷书,与“尺五天”石刻毗邻,“峻”字和“极”字上端被建观测台炸掉一段,余字尚存。

东区:共9处。

“甘泉”:竖写楷书,位于灵鹫岩前面一泓清泉旁边。

“傲云”:竖写楷书,位于“甘泉”不远的小径旁。

“说法台”:位于灵鹫岩前方的小山坡上,竖写楷书,昔为僧道讲经说法之地。

“无比邹师崁台”:竖写楷书,刻于一块巨大的岩石之上,为唐开元年间僧邹无比坐化之处。

“护界将军”:竖写楷书,位于九仙山东区入口处的路旁。

“回照池”:竖写楷书,位于回照池之侧,巨石之上。

“山高水长”:横写楷书,位于“回照池”石刻上端。

“云梯”:位于东区沿公路的山上,竖写楷书。

“山斗”:与“云梯”石刻毗邻,竖写楷书。西区:3处。

“龙泉”:位于小龙池畔巨石之上,竖写楷书。

“补陀”:横写楷书,位于普陀岩遗址之侧的巨石上,巨石下有石洞,洞前有元代石雕戴冠观音造像。

“补陀岩”:位于“补陀”石刻的洞里,竖写楷书,右边刻有“元至元甲申年”(公元1284年)的年款和“伯贯”2字名款。

南区:25处。

“明镜”:竖写楷书,位于从九仙山气象站通弥勒洞的路旁,几块垛叠的巨石状如镜台。“明镜”两字刻于圆形巨石正中。

“宝林”:竖字繁体楷书,“宝林”字刻下面还有一组石刻小字,风化不清。

“大干世界”:横写楷书,位于通弥勒洞路旁垛石之巅,为周绍熹所题。

“蓬莱第一”:位于弥勒洞附近,为明代庠生周枫所题。

“天然室”、“邹师禅定”:位于弥勒洞侧的石洞之上.石刻对面的摩崖上,有一壁多达上百字的字刻,隐约可见一些名字,但内容已看不清。

"云路":位于弥勒洞外。横写楷书,为李先开题。

"洞里乾坤别,山中日月长":位于弥勒洞内,分两行竖写楷书,为周[石*含]题。

"仙光":位于弥勒洞内,竖写楷书,右旁刻有"南昌刘忠位题"。

"直入[石*含]砑洞,摩云迥接天.漫言勾漏隐,到处可探玄":该诗刻,位于弥勒洞内,分五行竖写楷书,为明代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明通进士郭维翰所题。

"兜率陀天":横写楷书,位于弥勒洞门之上,左方竖刻"侍郎詹咫亭",右方竖刻"温陵张文奎题"。詹咫亭即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进士詹仰庇,其任刑部侍郎在神宗即们(公元1573年)之后,因而题刻应为万历年间。张文奎何人待考。

"飞升台":横写楷书,位于弥勒洞的顶峰,传为九仙飞升之地。

"萦纡绝磴锁苍苔,洞口千秋珠树开。大药已随真鼎去,月明赢得列仙来":这段竖写行书的诗刻,位于弥勒洞外的摩崖上,明代监生林焌题。

"峭壁青冥上,留云一径穿,寻山人不识,更有太华莲":位于弥勒洞外的摩崖上,竖写行书,明代岁贡、寿宁县教谕黄龙御题。

"洞门封薜荔,石径绕松筠,过关此头去,人天更不分":位于弥勒洞外的摩崖上,竖写行书,明代岁贡、永定县教谕周侗题。

"圣门"、"入圣":横写楷书.位于南部进弥勒洞的入口处.两旁巨石堆叠,状如大门。

"丹鼎何年鹤驭,白云此处仙家":位于圣门正中,两行竖写楷书。

"天鼓":刻于圣门西侧顶端.一巨石如鼓的上面。竖写楷书。

"渐入佳境":位于圣门南面的路旁如屏风的巨石之上,楷书,旁有"则森"两个小字应为作者之名。

"小石天":位于"渐入佳境"石刻之南,石形如一片瓦,可避雨,石刻为横写楷字。

"松径":位于永安岩之北,通往九仙山小路边。昔该地多为五须松故名,曾有"松迳风涛"胜景之称。题刻为横写楷书。

"第一山":位于永安岩右侧山上,巨石如峰,题刻为竖写楷书。

"法水流香":刻于永安岩前小涧上面的巨石,竖写楷书。

"玉液":位于永安岩左方的路旁,横写楷书。因巨石下有清泉故名。

"坐禅石":位于永安岩之西,近会仙室的路旁,竖写楷书。北区:共4处。"只有天":位于九仙山气象站北侧,垛石耸立天际,竖写档书。

"摩云洞":位于"只有天"石刻下面,有一天然石洞,题刻横写楷书,字迹清晰。

"面壁":与"摩云洞"正面相对。传为明崇祯元年进士赖垓仕进前曾在摩云洞刻苦攻读,后人为记其事,在此题刻铭念。

"齐云":位于"摩云洞"上面,洞亦为巨石叠成,洞门题刻横写楷书。

根据史载,目前尚未查到的九仙山摩崖石刻还有:

宋代泉州守王梅溪祷雨于龙池有应所凿的"祭崇隆进祝圣南池"8个大字;

龙池南有巨石状如墨鱼,题刻"彼岸"两字;

周瓒题刻"寿山";

周道俊题刻"泉石烟霞";

弥勒洞外有两处字迹模糊字刻。

二、石牛山摩崖石刻

目前能辩别清楚的题字石刻有如下13处:

①"一天门";

(2)"二天门";

(3)"三天门";

(4)"长生路";

(5)"石壶福地";

(6)"洞天";

(7)"大宽台";

(8)"振衣到天门";

(9)"第一山";

(10)"白云山";

(11)"盖云山";

(12)"灵霄台";

(13)"福地";

(14)"云视";

上述石刻仅"第一山"有署名"黄际和"。据查当地族谱,黄系明代人。此外,还有一些字迹不清的字刻和诗刻。

三、金龟石石刻

金龟石位于水口镇承泽村,因巨石形似龟,故名。上刻:

①"芳石台";

②诗刻:"花木成蹊景异常

□□□□□□□

翠□高折桂枝香

举□□□□□□

□□□□□□□";

③年款刻:"至正卒丑"

"弘治壬戌"。

四、泰华洞摩崖石刻

位于水口镇淳湖村与尤溪交界的太华山顶峰之处,海拔1107米。山上有泰华洞。据民国版《德化县志》载:"洞顶有'佛法僧'三字,字深寸许。余皆蝌蚪文,传为南宋石牛山章道人将往金沙经此见石下藏怪乃以指书石镇之。

"五、佛石摩崖石刻

位于水口镇湖坂村溪头对面的溪边。巨石上刻有竖写"大方广佛华严经"7个大字,右下方刻有"陈清天书"4个小字。周围刻有长方形的直线框,框高1.74米,宽0.47米,字的下面刻有莲花瓣纹饰。

六、登龙拱桥摩崖石刻

位于美湖乡尊美村登龙桥头。在摩崖上镌刻"悬车束写"四个大字,为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林峰钟倡建拱桥时所刻。

七、枫坑摩崖石刻

位于三班镇奎斗枫坑。在一方1.5X2米的摩崖上,竖刻楷书"太平年"3字,其中"平"字第一笔石头裂开。

八、虎贲山摩崖石刻

位于雷峰镇李溪村虎贲山。石刻发现3处:

①"有这亭":字刻为从左至右横写楷书。右下方竖写楷书"道泰"2字。为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辛丑科进士李道泰所题刻。昔日这里曾建有亭,为避兵之处。

②"玄门":字刻为从左至右横写楷书。

③"风穴":字刻为从上至下竖写楷书。

九、美坑洋摩崖石刻位于杨梅乡杨梅村美坑洋田右边山崙。巨石围约30米,高约10米。该石共8个字,散列在3个地方,即:QQ截图20190318085655.jpg

据福建师范大学刘惠孙教授鉴定:美坑洋摩崖石刻系女真文字。

第二节 古碑刻

一、"锦韦二碑乡溪桥记"碑刻。位于雷峰镇潘祠村与浔中镇龙翰村交界处,碑高1.58米,宽0.64米,厚1.4米,上刻"锦韦二碑乡溪桥记",碑文有某些字迹不清,为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立。

二、"重表前功"碑刻。位于水口镇榜上村通往石牛山的石路旁。碑高1.2米,宽0.54米,厚0.13米,碑座高0.47米,宽0.76米,厚0.44米。为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仲春立。碑文记载18姓氏共筑钱塘(即榜上)石板路的功绩,俗称"十八姓石刻",碑仍完好,但碑文大部分风化不清。

三、"重建登龙桥并建桥亭"碑刻。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立,共2块,顶成弧形,碑高6尺,宽2.4尺,记载重建登龙桥经过和捐资姓名、金额,两块石碑立于浔中镇蒲坂村登龙桥头崇善所。

四、"龙湖宝地"碑刻。位于美湖乡上胱村龙湖寺遗址,系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举人苏新猷记,僧真福立,记载龙湖寺建立和维修经过。

五、"德化永春两县界碑"。位于盖德乡凤山村。露地面高2米,宽0.19米,厚0.02米。系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八月德化知县事秦霑立,碑文有些文字已模糊。

六、"德化永春两县界碑"。位于盖德乡凤山村。系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十月永春州翁知州督同德化县陈知县合立。

七、"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碑刻。昔竖于旧县衙,后埋于地下。1983年在县政府基建时出土:该碑长0.8米,宽0.5米,厚0.1米,字分4行竖写楷书,每行4字。

第三节 古石雕岩画

一、石刻造像

1.弥勒石刻造像

位于九仙山弥勒洞内。为天然巨石所雕成。据旧县志记载,该石原形酷似仙人张果老,沙县僧人邹无比在隔壁天然室石洞修真。时闻邻洞群仙奏乐,无比厌之,遂把张果老形象改雕成弥勒,仙乐遂绝。无比后于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坐化。由此可证该石刻造像系唐开元四年前所雕,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为福建年代较早的石刻造像之一。

弥勒佛趺坐式,双手置于膝上,袒胸露腹,神态端庄慈祥,线条简练,高2.7米,座宽3米,周长8.9米,表面虽略有风化,但保存依然完好:

2.戴冠观音石刻造像

位于九仙山西侧补陀岩洞前露天之处。

石刻造像全高1.65米,上身高0.77米,右脚平放于左脚膝上,右脚垂直,足不外露。双手下垂置于膝部。衣袖略卷,手的下部露出,服饰讲究对称,图案线条较为精细。头部已断,颈部留有插孔。喉咙部位有一圆状的石头插柄,头与身分成两段雕刻而后衔接而成。面部已风化。

造像背后的石洞,有一元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字刻年款。

二、岩画

在盖德乡吾华寺侧岩石上,为唐代咸通年间(公元860~873年)蜀僧陆无晦坐化前自刻的半身画像。据《德化县志》记载,陆无晦塑像背后藏偈云:“当年学道白云边,这点灵光彻发先;五朵华开金布地,一源泉涌日中天。遗像岩头神自远,全真石上虎知禅;古今荒志乾坤在,薪火相传无晦然”。

Copyright © fangzhi.dehu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共德化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术支持:憨鼠网络 | 德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