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古建筑

第三章 古建筑

第一节 寺观庙宇

据史料记载,唐至五代在德化县境内已出现了寺宇的建筑。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沙县僧人邹无比在九仙山坐化前曾在该地建灵鹫岩;唐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僧知亮与其师慈感结庐于戴云山建戴云岩;咸通年间(公元860~878年)四川僧人陆无晦到盖德五华结庵,建五华岩;天祜年间(公元904~907年)僧陈行端化身于薜萝峰下,乡人程国知舍田建程田寺;五代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在戴云山建戴云寺。

宋代,是德化兴建寺宇最为兴盛时期,据宋志载"德化五乡寺占五十五所,庙占九所。"寺占为:永丰里的净居、天宫、妙峰、三雷、仪林、五华、中兴、隆安八院;新化里的神平、相安二院;云峰里的清平、灵福、戴云三院;灵化里的罗汉、程田、千福、普光四院;归化里的大兴、大云、皈明、翠峰、观音、塔头六院;惠民里的洪圣、东林、长庆三院;安仁里的长兴、为山二院;嵩平里的庆乐、龙兴、香岩、长兴、宝积五院;清泰里的尊胜院;中团的小三峰院;善均里的乾福院;小尤团的云峰、皈圣二院;黄认团的兴龙、资化、小中峰、禅林、云峰五院;东团的法林、卧龙二院;西团的地藏、建兴二院;下涌团的大三峰院;杨梅上团的香林院;杨梅中团的天王院;杨梅下团的大中峰院;汤泉下团的汤坑、法林、卧龙、宝藏四院。庙占九所,即县西三十里的威惠庙、灵济庙;归化里的忠应庙;半林铺的英显庙;嵩平里的显应庙、孔太尉庙;小尤团的困山庙、小尤庙;新化里的乔将庙。

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知县许仁呈请提学副使高贲亨,尽拆各里、团宇庙,改为社学,宇基由民垦种,充作学租。故万历志全部仅载十寺四庙.即程田寺、戴云寺、仪林寺、相安寺、龙湖寺、狮子寺、五华寺、中兴寺、香林寺、云峰寺和东岳庙(嘉靖九年亦改为阴阳医学惠民药局)、忠应庙、英显庙和小尤庙。

清代,全县有庙13所,祠10所,寺8所,岩18所,洞宇4所,室7所,庵3所,院1所,宫5所。即城隍庙、先农坛庙、关帝庙、天后庙、东岳庙、统军庙、英显庙、小尤庙、福安庙、仙寨庙;朱文公祠、名宦祠、乡贤祠、忠义孝悌祠、土地祠、南昌朱文公祠、三贤祠、丁公祠、姚公祠、傅公祠;程田寺、戴云寺、香林寺、龙湖寺、五华寺、云峰寺、法林寺、天王寺;灵鹫岩、仙峰岩、永安岩、通仙岩、狮子岩、大仙峰岩、龙峰岩、岱德岩、金鸡岩、虎贲岩、涌光岩、碧象岩、蔡岩、河溪岩、董佛岩、伏虎岩、太白岩、天马岩;石壶洞、金液洞、紫云洞;泰华室、崇宁室、西天室、悬灯室、山和室、青云室、大仙室;济山庵、溪头庵、东埔庵;香林院;缨溪宫、崇道宫、道士宫、通兴宫。

民国以来,上述寺宇坛庙绝大多数先后废、毁,少数遗存者亦破烂不堪。尚存主要寺庙如下:

一、五华寺

位于盖德乡吾华村,海拔1196米的吾华山巅。史载唐咸通间(公元860~874年),四川僧人陆无晦在此结庵与虎同居,号虎蹲岩,后在此坐化,乡人建寺祀之。寺侧有端午泉,相传昔日每年端午日,寺前石崖上有陆无晦化身处"化台"古迹。寺的下殿已被火烧毁,正殿至今仍保存完好。1988年来,已由群众集资重修。

二,戴云寺

位于赤水镇戴云村。

史载,远在南北朝,就有僧人到此开发。唐时,泉州开元寺僧袒膊(名知亮)仰慕戴云山钟灵毓秀,常自言曰:"身在紫云,显在戴云。"唐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他逝世后,徒弟将他的遗体运往戴云山塑像祀奉,后其师慈感亦在戴云山坐化。两位僧人被崇奉为戴云寺的始祖。戴云寺始建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僧怀整重建。此后历代都有维修,今寺宇附近尚存有南宋淳祐四年(公元1244年)建的石板桥,大殿正中有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部分维修的遗迹。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华侨陈助子、陈伯章暨陈姓五保士绅捐款重修。

寺内目前尚存有明代万历间进士、书法家张瑞图题刻的"豪余精舍"残匾和部分残缺的木刻楹联。

今寺宇外观保存基本完整,规模宏昶,为德化县今存最大寺庙。

三、程田寺

位于德化县陶瓷机械厂内。五代唐僧行端修真于此。村民程国知献田建寺,故名。清康熙间僧三檀主持重建,后陆续进行维修,昔日规模宏昶,为全县四大名刹之一。

程田寺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和东西回廓、厢房和栖莲室等部分组成,天王殿进门两侧有泥塑金刚,大雄宝殿有释迦牟尼等泥塑佛像。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曾在此设僧会司。抗战期间,大雄宝殿充作盐仓,1939~1943年在西厢房创办凤林慈儿院,1939年9月20日后殿被日机炸毁。1958年,在程田寺创办农具厂(1979年改为德化县陶瓷机械厂),殿宇和附属建筑改建为厂房,佛像亦于1958年被毁。现存大雄宝殿作为陶瓷饥械厂仓库。

四、龙峰岩

龙峰岩,位于赤水镇吉岭村云顶山(即"尖山")。

山巅昔为遭人崔法兴说法之地。崔于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坐化于该山七星石。南宋期间在山巅建云峰寺,崇奉崔为灵水祖师。至今该地仍保存当时寺宇石门遗迹。民国版《德化县志》曾载"峰顶有泉,久旱不竭,久雨不溢,有四足鱼。"今泉池仍存,池畔有"化十方资,乙丑记"右刻。山之南侧有七星坠地、半月沉江胜景,还有舍利石塔墓古迹,是全县独一无二的最大石塔墓。

明代云峰寺由当地乡民易政(卒于明弘治元年,即公元1498年)与许氏族民移至山南侧。即今地重建,易名龙峰岩,清同治间(公元1862~1874年),该寺曾进行较大的维修,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由易、许两姓族民联合翻架,是年10月14日竣工。民国三至四年(公元1914~1915年)和民国卅二年至卅六年(公元1943~1947年)对屋脊和部分殿柱先后进行修整。

寺的主体结构深45米,宽35米,建筑面积1475平方米,呈三进歇山式建筑,正殿至今尚保存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的"慈云美荫"和"法水频灵"的木刻金字牌匾,以及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书写的"赫声崔灵"的匾额。还有同治年问的壁画韦驮、坚牢和八仙等7幅图像。中殿有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民间艺人许其扬绘制的释迦、文殊、普贤和十八罗汉的壁画6幅和明、清时代题刻的木楹联10对。

五、西天寺

西天寺,位于浔中镇祖厝村。根据地方族谱地名和历代寺僧名录的考查,宋代已有该寺。明代以前称为西天寺,住有寺僧,后因寺产入官,僧徒他去,遂易名为西天室。寺宇以崇祀观音著称。历代均有修葺。今寺系清代重修,悬山式木质结构,主体建筑为25.5米,长19.9米,面积为505.46平方米。寺内存有清代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进士李道泰及子、孙、住僧捐铸的铁钟一口;有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的牌匾和明代天顺间(公元1453~1464年)贡生曾观生、曾乃生,清代乾隆丁丑科进士曾西元,乾隆壬戌科进士曾重登以及曾清扬等的题刻木板楹联7对;还有西天净土历代祖师古檀木牌;清代雕塑的地藏王佛一尊和清光绪八年永春徐光栋捐献的铜香炉1个。

"文化大革命"期间,西天寺曾破坏。1979年以来,当地族民先后进行整修。

六、东山岩

位于美湖乡洋坑村,原名东埔庵。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僧人陈真应在佛山崎坐化,后人在此建岩塑像祀奉,称为灵应祖师。

东山岩殿宇保存比较完好,木构歇山顶,斗拱梁架简单。正殿四壁留存清代民间艺人许荣白绘制的壁画八幅,东壁"双龙吐水",西壁"两虎显威"。东西中壁有两幅"八仙游戏图",画面宽1.3米,高1.5米,还有"锄鸟图"、"鱼钓图"。

东山岩于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和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及民国二十五年、二十六年(公元1936年、1937年)曾先后进行大修建。民国以来均有住僧主持。 

七、狮子岩

位于春美乡新阁村,昔以山形似狮故名。南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本县李山僧人陈妙慈跌逝于此,后即在此建立岩寺。寺宇为木质单檐歇山式结构。历代均有维修。今岩寺保存尚好,作为春美乡林场驻地。岩顶一深洞,岩前石上有"仙人足迹",寺后山顶有古寨遗址。

八、大卿宫

位于浔中镇丁荣村。始建于宋代,南宋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知县事林及为该宫捐建石梁,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知县俞思冲为该宫题记。现保存较为完整,宫内保留有部分古代木刻漆金楹联,以及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永嘉村民间艺人许昭献绘画的彭祖、龙和、"三顾茅庐"等历史故事和山水花鸟壁画多幅。宫外有一清代石碑,雕刻清康熙年间大名府南乐县知县陈应奎妻郑氏于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捐资创建宫前大卿桥的事迹。

九、金液洞

位于盖德乡三福村。昔为我县道教的活动场所。

元代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道人吴济川(公元1310~1366年)、徐友山(公元1343~1373年)结庵于此修炼。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十月,济川蜕化,徐友山即募缘塑吴之像,并于是年12月2日,兴建洞宇,历时一年四个月,于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3月,即明洪武元年)建成。友山蜕化后,乡人亦塑像崇奉。

金液洞历代都有修葺。明万历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公元1594~1595年)进行规模较大的重修。据地方谱志记载,最盛时期,有寺田1顷,僧徒20员,附近还有护界亭、慈航室。元代知县陈寿,明代知县杨文正、秦霑、张大纲、俞思冲以长史颜廷榘阳清代晋江举人徐鸣雷,永春举人衍阳县令谢鸣珂,德化举人岷县县令郭维翰、举人吉安守李云阶和贡生甘九畴、赖镰、戴乘谐、李乔钟、郭孕楷等人先后至此游览并题词留咏。

洞宇曾于1958年部分遭毁,1982年以来陆续由乡民组织维修。今主体建筑644平方米,后殿尚保存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知县和盐鼎题刻的楹联残版和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年廪生连士荃的墨迹,寺前有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石雕莲瓣式香炉,寺内有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石刻碑记。

十、永安岩

位于九仙山之南,赤水镇铭爱村、大铭乡大铭村的交界处。该地在唐代开元年间系九仙山寺僧邹无比垦种荇菜之处,故称"荇菜岩".后来蛇氏在此修炼成真,建有寺宇供奉蛇岳尊王。明代天顺年间,青年儒士史云济(法号妙应)到此地出家,并与铭山周进宗结谊。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六月十日,史氏在荇菜涅崁。化前曾嘱其徒日:"吾大劫未尽,化后悬我骸于大椿杪,六十年后则永安于此."周进宗遵嘱,将其化后骨骸挂在铭山周氏祖宇旁的大椿树梢。嗣后与侄儿周琼捐献山场,筹建岩字,取名"永安岩",同时捐田千担作为岩租。明嘉靖初,椿树梢发光,周进宗孙孟十等取其骸塑佛像祀于永安岩。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林顺七及住持僧应经又再次募缘修建,至今正殿佛龛尚保存当年修建的文字。民国初重修。

岩宇系木构,歇山顶式,由正殿、中殿、下殿、观音楼、饭堂、地藏殿、护界亭等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829平方米。正殿供奉云济史公祖师,左边为蛇岳尊王伽兰佛,右边安放着檀越主周进宗、周琼六塑像。正殿的中梁用块木组成的藻井,圆天画着太极圈,结构精订别致,独具一格。明、清时期大学士史继偕,进士翰林院检讨赖垓太常寺卿李懋桧偕其侄进士李为观、进士知府李道泰先后为该岩题赠牌匾。现尚保存的有赖垓的"法云真际"牌匾和民国时期的两对木刻楹联,寺宇东南侧有护界亭1座。

十一、龙图宫

位于浔中镇隆泰村。始建于宋,今宫宇为清代重修,仅有正殿无附属建筑,木构,歇山顶,斗拱,梁架结构简单。殿内保存有清光绪三十三至三十四年(公元1907~1908年)该村民间艺人孙为创绘制的"八仙"、"虎啸"、"云龙吐水"、"龙凤朝牡丹"、"异花艳菊"、"百福招来"、"千灾送去"等壁画和一些柱梁画。

十二、法林寺

位于上涌乡上涌村,建于南宋年间,昔为三进建筑,为德化主要寺宇之一。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陈拱在此聚众抗清,该寺遭清兵围剿烧毁,仅存护界亭一座及护界将军塑像。后由群众集资重建。1966年,法林寺佛像和扩界亭被毁。1982年以来,由群众集资恢复。

十三、通济宫(道仕宫)

位于上涌乡后坂村,元延祜三年(公元1316年)创建,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5年)被火焚毁,后依旧制复建。

十四、玳瑁岩言

位于龙门滩镇石室村,始建于明代。土地改革时,僧尼还俗。"文化大革命"期间,佛像和清代牌匾被毁.1987~1988年由群众集资维修,现原貌保存完好。

十五、大白岩

位于美湖乡阳山村与永春县交界的大白岩山麓。南宋嘉定年间(公元1208~1224年),僧人黄圆通、徐证圣、郑顿悟在此坐化。岩地平坦开阔,原建有寺庙三堂。1965年毁。1984年冬由附近村民集资重建。今尚存宋代墓塔1座。元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郑永宁捐建3座石阶仍保留完好,郑顿悟坐化后用其肉身塑造的佛像今仍保存,当年坐化处的岩石上留有"百僧福田碑"字刻。岩寺正殿保存古代铸造大钟一口,寺后还有石雕佛像。

十六、桂峰岩(含水尾官)

位于水口镇村场村,始建于元至正二年(公元1343年),该地至今仍保留当时建造岩寺的摩崖石刻和古代的妈祖神像,对研究当时海上陶瓷之路,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十七、圣天宫

位于盖德乡有济村,该宫始建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崇奉当地元代著名道教名士吴济川.宫内还保存宋代古钟一口,铭刻文字的古代七宝铜方块、古铜镜各一件。

十八、宏祠宫

位于浔中镇隆泰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今宫内尚保存有古钟一口和清同治年问题刻的楹联。

十九、福德宫

在春美乡双翰村,始建于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该宫为纪念宋末元初举兵扶宋反抗元代统治的义军将领苏十万而建。

二十、昭灵宫

位于盖德乡盖德村。始建于宋代,复建于元代,上下两落平屋宫殿式,东西宽20米,南北长25米,现存有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古钟一口,今宫宇保存完好。

二十一、巡检寨碑及龙兴宫

位于赤水镇湖岭村。宋代这里为闽南入闽中要冲,四面八方商贾游客云集,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泉州府在龙兴宫对面设立巡检寨,派兵管理,明隆庆五年(1571年)泉州府饬德化县子龙兴宫边立碑一座,记载巡检寨盛事。今该碑与龙兴宫俱存。

第二节 祠堂民居

一、永茂堂

位于三班镇泗滨村,俗称颜氏祖厝。该堂为泗滨颜氏始祖颜教先肇基之地,五代后唐归德场场长颜仁郁亦诞生于此。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兵乱毁,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重建,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依旧制重修并有所扩大,今堂为清光绪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公元1898~1900年)所修,总面积3140平方米,建筑面积661平方米。大厅保留有清进士王必昌题刻的楹联。

二、邓氏家庙

位于浔中镇蒲坂村。为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钦点榜眼及第、授翰林院编修、武英殿纂修、湖北大主考邓启元故居。该家庙系其祖先邓钦建予明万历间(公元1573~1620年)。家庙后左畔有1株檀于明万历年间的古柏树。

三、凤阳堂

位于美湖乡阳山村。系当地陈姓祖宇,始建于南宋年间。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和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两次遭兵毁,今建筑为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依原形制复建。

凤阳堂用地面积2500多平方米。主体宫殿楼阁式结构,深18米,宽31米,宇高11.5米,建筑面积1316平方米。厅前帘雕刻图案,左右书院楼阁有如凤翼展翅,院楼前壁开放两圆窗,状如凤眼远瞻,底屋前壁排列琉璃栏杆,形若鸟笼候凤归巢。

四、科荣堂

位于浔中镇祖厝村,系曾氏入闽延世第四传孙、录事参军曾堪之宅第。始建于唐昭宗景福二年(公元893年),后经多次修复。现保存完好,堂内尚存有历代匾额数幅。

第三节 古塔

德化古塔见于史载者有上涌双塔、珷霄塔、城关南塔、城关西塔、步瀛塔、驷高塔、鹏都塔、文峰塔和塔兜石塔等处。目前尚存的有驷高塔、文峰塔和塔兜塔,余皆废。

一、驷高石塔

位于浔中镇世科村,地处浐溪北畔。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为郭文南所倡建。塔的结构为石砌实心,呈六角形,分五层。每层的密檐角雕有凤鸟(今毁),上部为六角攒尖式石顶。顶上以石葫芦作为塔刹,素面,高14米,底围10.3米,分六面,每面1.7米。

二、塔兜石塔

位于南埕镇塔兜村,传为宋代当地胡姓纪念塔。该塔为石砌实心,二层,六角形,顶有葫芦,底层高0.44米,有一"宝"字,塔檐边长6X0.33米;二层高1.57米,塔檐边长6X0.28米,顶葫芦高0.52米,塔全高2.52米。

三、文峰塔

位予盖德乡凤山村,为元代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间徐真孙、真观、真荫等所倡建。石砌实心,四角三层、四边规格相等,全高5.5米。塔基每面长1.47米,其造型底层最高,向上逐渐缩小。第1层高1.8米,每面宽1.15米;第2层高1.1米,面宽0.95米;第3层高0.8米,面宽0.75米。各层挑檐的长度分别为1.47、1.27和1.07米,挑檐的厚度均为0.15米。刹顶饰雕石葫芦。

第四节 古桥梁

一、登龙桥

位于浔中镇蒲坂村。该桥始建于宋代,称为惠政桥。昔为交通要道,县治至石山,邱店等铺的官道经此。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先后进行维修。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重建更名登龙桥。光绪兰十年(公元1903年)被洪水所毁,长期失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由丁棨华侨陈簪发和盖德华侨李书植,倡仪发动海外华侨捐资修建,1925年竣工,共耗银9500多元,百分之八十系华侨捐资。

该桥为长廊屋盖梁式结构,全长50.4米,宽3.85米,下存两个石墩,梁为巨杉横跨,上铺木板,有72根木柱;上托屋盖,侨通道两旁有坐椅,供行人避暑歇憩。桥中筑一佛龛供奉观音大士,桥外有两层重叠的雨披,斗拱和屋梁刻有精细的花卉图案。桥的北侧有竖立重建登龙桥碑记的崇善所。

二、广济桥

位于春美乡双翰村,又名双翰下桥。昔为德化至大田的交通要道。该桥始建于明代嘉靖元年(公元2522年),后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1972年年底,古春村旅居马来西亚华侨苏重仁、苏首相等人,成立"修筑广济桥海外筹备小组",由古吞、上吞、新阁、联春等村11名华侨捐资四千元重修,1972年竣工。

该桥长24米,内宽5.5米,中间通道宽4.6米,置有佛龛,桥亭斗拱分5层160斗,顶梁和斗拱刻有虎豹狮象和花卉纹饰,桥梁为15根巨杉横跨,下有6层纵横交错的垫木。

三、通驷桥

位于浔中镇龙翰村,为元代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詹子定创建。

该桥为单拱卵块石所砌,高8米,长11.7米,宽3.22米。桥头竖有石碑。为德化目前保留较早的桥梁之一,也是目前德化发现个人独资建桥的首例。

四、蕉溪支涧拱桥

位于雷峰镇蕉溪村。该桥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腊月。竣工于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桥高10.5米,单拱跨度19.5米,桥面宽3.3米,卵石砌成。桥的两端分别有10个、18个的石阶。

五、宴林口桥

位于盖德乡林地村。又称上林桥,俗称暗林口桥。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被洪水冲毁,后由乡民林仁礼重建。石址廊屋式木质结构,长27.3米宽3.4米,通道2.15米,高3.95米,通道两侧有长板坐椅,全桥由44支木柱(分成四列)撑架,桥外有两层重叠的雨披,桥的北侧有迎仙宫1座。1959年再次修建。

六、九漈桥(济虹桥)

在盖德乡有济村。石址上复以屋,今仍存。

七、承泽桥

位于水口镇承泽村,又名济美桥。该桥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建,民国廿一年(公元1932年)、卅七年(公元1948年)、1955年和1962年先后进行维修。廊屋式结构,长22.5米,内宽3米,由40支木柱撑盖屋顶,桥面铺木板,4个木脚分两组由杂木支撑,别具一格。

八、谢公桥

位于国宝乡国宝村。明崇祯间(公元1628~1644年)谢启衷重建故名,后毁。乡民依旧址重建。石砌单拱,桥面宽4米,长10米,拱跨10米,露地面高7.5米,上翼以栏。

九、尖岭桥

在赤水镇戴云村。宋淳祜十年(公元2250年)由戴云寺信士捐建,长21.8米,宽1.50米,高约12米,石条板结构上镌刻捐建年号。

十、上漈桥

在美湖乡上潦村.建于明嘉靖以前,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重修。廊屋式石木单拱结构,长16.10米,内宽4.10米,高8米,今保留基本完好。

十一、登龙拱桥

在美湖乡美湖村,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建,桥头摩崖刻"悬车束马"4个字,今犹存。桥为石砌单拱结构,长16米,宽4.62米,高16米。

十二、铭新桥

在大铭乡大铭村,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建。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复修,更名"铭新桥"。廊屋式木质结构,桥墩石砌,长30.76米,宽4米。

十三、暗桥

在上涌乡西溪村.系唐僖宗年间所建,条石干砌,宽2.85米,长10米,高7米

十四、梁桥

在上涌乡上涌村,为北宋当地梁氏族人所建。明末被大水冲毁,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重修。

十五、山茶桥

在上涌乡曾坂村,又名长寿桥、永革桥。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2年)建,后毁于水。民国廿九年(公元1940年)重建。廊屋式木质结构,墩为条石干砌,长20.4米,内宽2.1米,高16米。

十六、西城桥

在汤头乡岭脚村。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建,架木建屋。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毁于兵事,十六年(公元1659年)冬重建。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三月毁于洪水。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重建拱桥,长十丈,宽一丈四尺,高三丈,为单拱卵块石砌成。

十七、坑口桥

在汤头乡龙雷村。卵石砌成单拱长桥,下临深潭。

十八、粹美桥

位于龙门滩镇碧坑村。建于清道光八年至九年(公元1828~1829年),长33米,宽8米。廊屋式结构,共九间,中立一桥亭,通道两旁有雨披。现保存完好,桥头有当时兴建该桥的碑记。

十九、湾桥

位于三班镇蔡径村,始建于明代,后经多次修复。1990年由政府支助用混凝土加固桥面,现桥面宽3.50米,长15米。

第五节 古水利工程

一、溪圳

1.丁溪

位于浔中镇丁溪村。在县府前汇入泸溪,形成"丁"字故名。为北宋元符(公元1098~1100年)期间,杨梅村民林程捐钱50万买田开凿。明天启年间,泥沙淤积,知县林大傍发动乡民重浚。丁棨溪开凿后,汇上游有济溪之水,流经福阳、有济、英山、丁棨、丁溪等村,促进了这些村落农田水利的建设。

2.丁溪陂

又名林厝圳。起于丁溪村双鱼山下,经县城南门坂、塔岸街至县东宝美村下董坂,全长1公里多。该圳系北宋元符年间林程开凿丁溪之后续开的第2条水利工程,引丁溪之水灌溉城南的大片土地。历经800多年,至今仍保留完好。

二、古井

1.龙眼井:在今县法院门口街道正中,凿建年代不详,井罩用巨石凿成,腹部镌刻"古龙眼井"四个大字,厚和口径分别为81.14和140厘米。

2.水口井:在水口镇湖坂村武当寨内,凿于清初。井的直径2米,传说深为百米,寨毁后井即停止使用。

3.云居井:位于城关塔尖山西侧中,据《龙俊郭氏族谱》记载,清顺治十四年正月(公元1657年)郑士殷在卖给邓氏笱露山场作为安葬其祖妣太恭人坟地的契约中已有云居井之名。1974年9月,井盖和井的周围已重新用水泥砌造,继续使用,易名云溪井。

4.桂阳寨井:在桂阳乡桂阳村桂阳寨内,为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开凿。

Copyright © fangzhi.dehu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共德化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术支持:憨鼠网络 | 德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