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古墓葬
第一节古代墓葬
一、颜芳墓
颜芳字教先,生于唐贞元三年,卒咸通元年(公元787~860年),颜真卿曾孙,唐时随父景茂任侯官县令入闽,肇基泗滨,为颏氏入闽始祖。其子仁郁任归德场场长,后裔播迁海内外。墓葬在今三班镇东山村钟形山。由莆阳乡进士郑鸿撰写的墓志铭全文载于《泗滨颜氏族谱》。该墓1980年由海内外颜氏宗亲依旧制重修。
二、陈汉墓
陈汉字立严,号汝宁,曾任天官侍郎兼侍讲,唐龙纪元年(公元889年)自仙游入德居坪埔(今浔中镇丁溪村),越二年五月徙居李山(今赤水镇戴云村),五代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9年)四月卒,葬于城关西校场北侧,大旗山麓。由三合土构成坟式,现保存基本完整。
三、戴云山唐代僧墓
位于赤水镇戴云寺后,为唐代戴云寺开山僧慈感的父母墓。墓呈塔式,分3层(基座、舍利室和塔刹)四方形条石结构,高1.8
0.78米,每面长0.94米;刹高0.75米,圆周围2米,刹顶高0.56米,下端雕有复莲瓣纹饰。
七、戴云山清代海会塔僧墓
位于赤水镇戴云寺左侧的小坡上。建于清康熙年间。墓呈塔式,分基座、舍利室和塔刹3个部分,六角形混凝土结构,总高2.5米。舍利室正面阴刻楷体"海会塔"三字。塔墓后面墓碑,字迹已模糊不清。
八、大白岩宋代道士墓
位于美湖乡阳山村大白岩峰麓。石版砌筑,塔状,分基座、舍利室和塔刹3个部分。下基座上有供人站立的平台;上基座与舍利室连接,呈八角形,每面分别镌刻"乾、坤、巽、震、坎、离、兑、艮"八卦符号,舍利室有供启闭的石门,从已撬开的石门,可看出里面装骨灰的陶罐,其中1个青釉腹系泥条绳纹的盖罐,系宋代德化窑的产品。塔刹呈圆拱状。
九、石牛山清代禅师墓
位于石牛山石壶寺左侧小山坡上,1988年9月17日调查发现,保留完好。墓门封莹处用条石砌成,正中条石长1.15米,高0.575米,中部竖刻"清历代禅师"5个字,"壶山之塔"四字分别镌刻于"清历代禅师"上下左右4个角落,顶额用另一"帽形"条石衔接,该条石长1.08米,两边宽0.085米,中部宽0.27米,正中镌刻太极图。封莹处下端有酒桌,用2块重叠的条石砌成,长0.97米,宽0.54米。墓前有一拜埕。
第二节 历史名人墓
一、颜仁郁墓
位于三班镇三班村纱帽峰。颜系德化建县前归德场场长生于唐,卒于五代。
该墓坐南向北,依山凿墓室,混凝土封莹,无墓碑,墓门前石砌酒桌,背靠高山,前临险陡山坡。据《泗滨颜氏族谱》记载,其妻一品夫人郑钰合葬,继妣一品协灵夫人姚氏于宋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迁葬于墓侧。
二、曾宏墓
位于浔中镇石山村东南初溪电站后山,坐北朝南。
曾宏为唐僖宗时佐王潮入闽团练副使曾延世之孙,官内省侍使。该墓系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由其四世孙曾穆任德化县令时迁葬于此。嘉祜间,其六世孙曾公亮任宰相时,在墓附近奏立相安院,作为守坟和朝夕备香灯之所,该墓遂有"丞相墓"之称。宋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状元曾从龙又在相安院立碑和华表,今相安院和华表已废,碑仍存。
墓为上下两个坟式结构,上为条石、石块砌筑,规模较大,正中镌刻"恩荣"两个大字和一些已看不清的小字,下为小块石砌筑,中用条石,镌刻"宋内省侍使三世祖宏墓"字样。
三、郑兼才墓
位于三班镇桥内村大云溪西侧寨后仑承红堂屋左侧,与新亭瓷厂隔溪相对。
郑兼才于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任台湾教谕,协守虎耳门有功,擢升江西长宁县令,固辞不就,在台与谢金銮合修《台湾县志》,后又独立完成《台湾府志》续修,在台期间,大力倡导文化教育事业,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卒葬台湾,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运柩迁葬今地。
墓坐西向东,依山坡凿洞室,墓碑封莹,墓前有条石酒桌。周围拱手用条石和水泥砌筑,整体面宽2.3米,坡深3.8米,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