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古遗址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遗址
1958年,福建省闽南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组来县调查,在城郊浔中乡丁溪村云尾山、牛尾寨、驷埔山发现3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云尾山遗址:在村北侧,邻近公路高约15米的山坡上,从开垦的地表上采集少量陶片和2件残石琢。
牛尾寨遗址:在云尾山之北,相距不远,西南靠公路,西北是车站,高约20米,遗物暴露于山头南边,有石器、陶片等,数量不多。
驷埔山遗址:与上述2处遗址相接近,地表遗物集中于山顶,只有陶片和少许釉陶,无发现石器。
以上3处共得石[石*奔]、网石、残石琢、残石器、陶片(不丰富,以硬陶为主)。出土遗物由省博物馆收存。
美湖后坪山遗址:位于美湖乡卫生院后面(即后坪山)面临河溪的向阳小坡,距卫生院30米的山腰上,1974年3月间,美湖中学在开山种茶时发现.范围东西约30米,上下约20米,采集石矛、石磷、石奔、石斧各1件,同时发现有零碎的印纹陶片和数十件有程度不同的打击加工痕迹,类似新石器中较早的括削器和尖状器的石头。出土遗物现由县陶瓷博物馆保存,其中石斧1把于1979年送晋江地区参加《建国三十年来出土文物成果展览》时遗失。
以上遗址均毁。
第二节 古窑址
德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重要产瓷区之一,德化窑址于1961年5月由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屈斗宫德化窑址"(包括浔中、三班、盖德3个乡镇宋至明代的窑址)于1988年1月13日公布提升为第3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近40年来的普查,迄今全县已发现唐宋元明清历代古瓷窑址238处,古陶窑址6处,窑址遍布全县各乡(镇)。
现将1976年重点发掘的碗坪仑宋代窑址、屈斗宫宋元时代窑址和全县已发现的古瓷窑、古陶窑遗址简介于下:
一、碗坪仑古瓷窑
碗坪仑宋代古瓷窑,在县城西部盖德乡盖德村,距县城约7公里右侧的山坡上。窑址面积约1500平方米。1966年2月普查发现,1976年6月9日至7月16日,由省、县、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联合组织发掘,揭露总面积87.25平方米。在第2层(上层)、第3层(下层)发现残窑基2处,出土各种瓷器和窑具共1700余件。
上层窑头尾已被破坏,窑残长12米,宽2.60~2.80米,残高0.15~0.25米,窑壁用长方形砖砌成,两壁有残窑门5处,该层系青瓷与黑瓷共存的堆积,迭压在白瓷堆积之上,出土釉、黑釉和酱釉瓷器497件,产品有碗、盘、碟、钵、罐、壶、瓶,以碗、瓶为主,造型以瓶和军持为优.有迭烧、芒口覆烧、套烧、支烧和扣烧等方法。出土的生产工具27件,有垫圈、垫饼、垫柱、匣钵、筒形垫具、试片、磨钵和铁刀。在中部偏东的古瓷堆积层,出土了早至唐"开元通宝",晚至南宋"建炎通宝"的14枚铜钱,根据瓷器的造型、纹饰、釉色和制法特征推断,该层为南宋的龙窑。
下层发现一个窑头和近似半椭圆形的残窑基,残长约3.70米,身宽1.40米,残高约0.70米,窑头券顶已经倒塌,火腔、通火孔及窑壁保存尚好。出土的生产工具有垫托、托盘、垫柱、匣钵、支圈、垫圈、垫饼、钵模、小碟模、带把模具117件。瓷器产品均为白瓷器,有碗、盘、碟、洗、钵、壶、瓶、盅,粉盒的数量最多,质量最好。部份产品因火候差异呈青白或灰白,乃至牙黄。烧制方法以支烧为主。根据瓷器的造型、纹饰、制法等特征的综合分析,该层为北宋的龙窑。
碗坪仑的产品,一形式多样,坯体多采用轮制,模印和胎接成型.上釉技术主要采用蘸釉和荡釉兼用的方法.北宋器物的碗、盘、粉盒盘口特大,花纹富丽而注目。产品造型精致,圈足宽矮规整,胎质薄细,致密度高,釉色滋润,白里泛青。装饰方法以刻花、划花、印花为主,线条简洁粗放,流畅明快。纹饰以莲荷、牡丹、云水、蕉叶和缠枝花为主体,兼有篾纹、菊瓣、葵纹、麦穗、卷草、珠点、鱼、鸟等几十种,构图严谨,生动秀丽。南宋碗坪仑窑,改生产青瓷和黑瓷两大系统,除以碗、盘、钵、罐、壶等日用瓷外,还新生产了大量造型美观,形式多样的荷口花瓶和军持。这些产品质坚胎厚,圈足外[肖*欠],同类器形式变化多样,造型端庄持重,釉色青里闪灰,透明如镜,体现了南宋瓷器注重釉色的时代风格.器表多素面,花纹较前期显著减少,那种图案规整、线条粗放、丰富多彩的纹饰,已为少量划刻粗糙和模印的瘦长莲瓣纹、云水纹和弦纹所代替。新兴的用毛笔书写款识的方法,为后期瓷器装饰的多样化开辟了新的途径。
碗坪仑窑址出土的军持、粉盒和腹部凸印莲瓣纹的青白釉小花瓶产品,在东南亚一些国家也有发现。证实它是一个重要的外销瓷窑址。
二、屈斗宫
古瓷窑屈斗宫窑位于浔中镇宝美村破寨山西南坡上。
这座于1976,年由省、地、县、厦门大学历史系联合发掘的宋元时代古瓷窑址,范围较大,东西宽约300米,南北长约150米。挖出的窑基全长(坡长)57.1米,宽1.4~2.95米,共有17间窑室,出土了800多件生产工具和6790多件完、残瓷器标本。
屈斗宫窑窑头火腔和窑床基本保存完好,从窑基现存构造看,窑体宽大,火腔狭小,呈半圆形,火腔与窑床交界处,保留有5个通火孔。窑室一般呈长方形,两边都留有火路沟。室与室之间保留有隔墙(或称挡火墙),隔墙底设通火孔,由残存隔墙观察,隔墙系由窑室底部砌叠至窑顶部。窑室底部倾斜,有分间(或室),但不分级。上铺石英细砂,砂上放置匣钵垫或托座。
窑基共残存14个窑门,其中11个开在东边,3个开在西边。窑身两壁外附有护墙,一般建立在两个窑门的中间,以保护窑壁。窑顶全部坍塌,从窑室内出土的模形砖考察,窑顶应为拱形。
根据窑基出土的现状和结构分析,它既不同于龙窑,也不同于阶级窑,而是属于由龙窑发展到阶级窑的一种独特的窑炉类型----"鸡笼窑"。
屈斗宫窑出土的生产工具印制铜锣盘,小盘、直道纹洗、莲瓣纹碗、缠枝纹盒和军持的印模,制坯(修坯)用的转盘,有敲开匣钵的铁窑刀,有作为承托各类匣钵的匣钵垫,有装烧各种器物的匣钵(平底钵、凸底钵、圆底钵)和匣钵盖,有覆烧芒口碗的支圈,有莲瓣纹碗和洗形器对口烧的托座,有放置支圈用的垫底饼,还有垫圈.出士器物的品种有碗、盘、碟、壶、罐、瓶、洗、盅、盒、高足杯等十余种,而每种又各有不同形状的变化,多样别致。瓷器的釉色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近乎影青系统的白釉,有的洁净滋润,光泽强,纹饰从釉色反映出来,显得非常美丽;二是白釉有的洁白无疵,滋润纯净。此外,或灰或黄,或深或浅等不同色调,都是在焙烧过程中未烧熟和生烧所造成的败色。装饰方法有印花、划花、贴花、浮雕等。纹饰有弦纹、卷草纹、篮纹、云纹、直道纹、篾纹、钱纹、凤纹、莲瓣纹和人物,还有莲花、梅花、葵花、菊花、牡丹等花卉,尤其盒盖上的图案花纹,更为丰富。有的图案花卉中还有"福"、"寿"、"∫"、"般"、"金玉"、"金玉满堂"、"寿山福海"、"长寿新船"等吉祥字眼。这些花纹和文字都是模印阳文,线条比较流畅,反映了当时制瓷匠师的高超艺术水平。
从屈斗宫窑基内出土的器物和堆积层中器物排此,废弃年限应在元代。
屈斗宫窑中出土的军持、盒、小瓶、飞凤碗、执壶、弦纹洗、高足杯、瓷壶等同类器物国外都有发现。它为研究宋元时代的烧造规模、烧制工艺、窑炉发展和瓷器外销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屈斗宫窑址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外陶瓷专家、考古工作者和史学界的重视,纷纷到此参观考察。现已建了窑棚,加以保护。
三、各乡村古瓷窑址
经过多次的普查,至1995年12月,全县17个乡镇68个村中,发现古瓷窑址238处。
(一)浔中镇:窑址分布在11个村,共96处。
浔中村,共14处。即:
(1)西墩边鼓垄窑(宋、元);
(2)西墩谢厝窑(民国);
(3)西墩王厝窑(民国);
(4)西墩叶厝地窑(民国);
(5)东头外窑(宋、元);
(6)东头内窑(明、民国);
(7)东头九间窑(又称"仑仔窑")(清、民国);
(8)东头杏脚窑(清、民国);
(9)东头田边窑甲址(清、民国);
(10)东头田边窑乙址(民国);
(11)东头隆泰窑(清、民国);
(12)东头福源窑(清、民国);
(13)东头福兴窑(民国);
(14)东埔窑(民国)。
宝美村,共26处。即:
(1)屈斗宫窑甲址(宋、元);
(2)屈斗宫窑乙址(明、清);
(3)屈斗宫窑丙址(明、清);
(4)祖龙宫窑甲址(宋、元);
(5)祖龙宫窑乙址(明);
(6)拱桥垄窑(宋、元);
(7)公婆山窑(宋、元);
(8)寨后窑(宋、元);
(9)五斗垄窑(又名"虱母岭头窑")(宋、元);
(10)水堀垄窑(亦称"后窑乙址")(明);
(11)后深埯窑(宋、清);
(12)后店仔窑(宋、元);
(13)后窑(宋、元);
(14)后井窑(清、民国);
(15)潭边窑(清、民国);
(16)石排格窑甲址(宋、元);
(17)石排格窑乙址(亦称"车碓岭右窑")(清);
(18)石排格窑丙址(清、民国);
(19)岭兜前欧窑(宋);
(20)岭兜窑(明、民国);
(21)岭兜月记窑(清);
(22)甲杯山窑(明);
(23)程田寺格窑(民国);
(24)下井亭窑(清);
(25)尾库窑(清);
(26)石排岭窑(民国)。
丁墘村,共5处。即:
(1)太平宫窑(宋、元);
(2)庠柄山窑(宋、元);
(3)窑埯窑(清);
(4)崇道宫窑(清);
(5)丁墘窑(民国)。
丁溪村,共4处。即:
(1)西门头窑(明、清);
(2)坂头窑(清);
(3)坪埔尾山窑(清);
(4)坪埔窑(民国)。
隆泰村,共16处。即:
(1)乐陶窑(清、民国);
(2)乐陶宫兜窑(明、清、民国);
(3)六车窑(明、清、民国);
(4)六车寨仔山窑(清);
(5)后所大草埔窑(宋、明);
(6)后所窑(明、清、民国);
(7)宏祠窑(明、清、民国);
(8)凤洋桐上窑(明、清);
(9)凤阳大路口窑(明、清);
(10)凤阳陶铸坑窑(宋、元);
(11)凤阳宫山尾窑(民国);
(12)坂上大珍窑(明、清、民国);
(13)后所虎头山窑(明、清、民国);
(14)乐陶格仔窑(明、清、民国);
(15)后山洋水尾窑(明、清、民国);
(16)后山洋堀仔窑(明、清、民国)。
龙翰村,1处。即:黄竹林窑(清)。
高阳村,共25处。即:
(1)杨坪张窑(清、民国);
(2)大路巷窑(清、民国);
(3)布伏山窑(清、民国);
(4)埯园窑(清、民国);
(5)窑埯窑甲址(清、民国);
(6)窑埯窑乙址(清、民国);
(7)杉林烘窑(清、民国);
(8)土厝坂窑(清、民国);
(9)石辟仔窑(清、民国);
(10)后湖窑(清、民国);
(11)后宅窑(清、民国);
(12)羊广岭窑(清、民国);
(13)后溪窑(清);
(14)草埔窑(清、民国);
(15)松柏林尖窑(清、民国);
(16)岭头窑(清);
(17)大路后窑(清);
(18)蜈蜞垄窑(宋、元、清);
(19)窑埯窑(清);
(20)孝坊山窑(清);
(21)宝寮格窑(又称"破寮格窑")(清);
(22)蜈蚣牙窑(宋);
(23)梅垄窑(清、民国);
(24)今厝荇窑(清、民国);
(25)陈公窑(清、民国)。
英山村,1处。罗溪窑(清、民国)。
世科村,12处。释仔山脚窑(清);改良场窑(民国)。
石山村,1处。初溪窑(宋、元)。
石鼓村,1处。解路窑(又称"科荣窑")(民国)。
(二)盖德乡:共6处,均在盖德村。即:
(1)碗坪仑窑(宋);
(2)碗洋坑大坂内窑(宋、元);
(3)碗洋坑大坂外窑(宋、元);
(4)宫后头公田仑窑(宋);
(5)后坑垅窑(宋);
(6)后垅仔窑(宋)。
(三)三班镇:窑址分布8个村,共28处。
三班村,共4处。即:
(1)火炉脚窑(明);
(2)窑垅山窑(又称"上寮内窑")(宋、明、清);
(3)上寮外窑(明、清);
(4)桐岭窑(明、清)。
泗滨村,共6处。即:
(1)大垄口窑甲址(宋、元);
(2)大垄口窑乙址(宋、元);
(3)尾林窑甲址(宋);
(4)尾林窑乙址(清);
(5)梅岭窑(俗称"南岭窑")(明、清、民国);
(6)溪碧窑(清)。
东山洋村,共3处。即:
(1)下村林窑(清);
(2)新荣寨窑(明、请);
(3)乌鲁坪窑(宋)。
蔡径村,1处。洞上窑(清)。
岭头村,1处。东坪窑(宋、清、民国)。
桥内村,共4处。即:
(1)佳春岭窑(又称"家春岭"、"脚疮岭"、"王厝山"窑)(宋、元);
(2)邱尺仔窑(宋、元);
(3)碗窑溪窑(又称"碗窑山窑")(宋、清);
(4)店仔地窑(民国)。
龙阙村,共2处。即:
(1)窑仔林窑(清);
(2)石尾山窑(清、民国)。
奎斗村,共7处。即:
(1)湖枫林窑(宋、元);
(2)碗窑(宋、元);
(3)旧窑(明);
(4)新窑(明、清);
(5)啤坝窑(又称"窑垄仔窑")(明、清);
(6)水吼窑(清);
(7)溪口徐碗窑(清)。
(四)龙门滩镇:窑址分布在3个村,共13处。
苏洋村,共4处。即:
(1)坎脚窑(清);
(2)公所窑(清);
(3)古洋水尾窑(清);
(4)东雷窑(民国)。
村兜村,共3处。即:
(1)真武亭窑(清);
(2)冰头窑甲址(清);
(3)水头窑乙址(清)。
朱地村,共5处。即:
(1)林地窑(清);
(2)水尾窑(清);
(3)坊山窑(清);
(4)尾仑窑(清);
(5)山垄窑(清)。
(五)南埕镇:窑址分布在2个村,共3处。
南堭村,共2处。即:
(1)瓷窑岭窑(清);
(2)瓷窑垄窑(清).
蟠龙村,1处。瓷窑岐窑(清)。
(六)。雷峰镇:1处。
瑞坂村:瑞坂窑(清、民国)
.(七)水口镇:窑址分布在2个村,共3处。
湖坂村,1处。涌口窑(清)。
邱坂村,2处。即:
(1)下楼坂窑(清)
(2)白潭坂窑(清)。
(八)葛坑乡:窑址分布在5个村,共13处。
葛坑村,1处。胡须窑(清)。
下玲村,共4处。即:
(1)坷垄窑(清);
(2)石坊窑(明、清);
(3)龙广窑(清);
(4)二板桥窑(清)。
湖头村,共3处。即:
(1)李田窑(清);
(2)下仓尾窑(宋);
(3)阿腊窑(清)。
龙塔村,共3处。即:
(1)乌山岭窑(清);
(2)双溪口窑(明、清);
(3)鹭鹚坂窑(清)。
大岭村,共2处。即:
(1)龟洋窑(清);
(2)苏田窑(明清)。
(九)杨梅乡;窑址在白叶村,共4处。即:
(1)下坂窑(清);
(2)仑仔边窑(清);
(3)牛头尾山窑(清);
(4)荣福堂后山窑(清)。
(十)上涌乡:窑址分布在14个村,共31处。
上涌村,1处。月形仑窑(明、清)。
云路村,2处。即:
(1)东洋尾窑(又称"屈斗楼窑")(清);
(2)陈兰坂窑(清)。
曾坂村,1处。瓷窑坪窑(清)。
黄井村,1处。瓷窑坪窑(清)。辉阳村,1处。仙亭厂窑(清)。
下涌村,共7处。即:
(1)虎龙头窑(清);
(2)虎垄坪窑(清);
(3)后寮埯窑(清);
(4)碗窑山窑(清);
(5)桌头坂窑(清);
(6)花树格窑(清);
(7)潭仔边窑(宋)。
桂格村,共5处。即:
(1)和玉窑(清);
(2)胡龙桥头窑(清);
(3)麒麟斩尾窑(清);
(4)许坑林窑(明、清);
(5)冈坑后碗窑(清)。
后坂村,1处。后坂窑(清)。
西溪村,4处。即:
(1)常思窑(清);
(2)水尾林窑(清);
(3)炉坂窑(清);
(4)西溪炉窑(清)。
门头村,3处。即:
(1)黄仔坂窑甲址(清);
(2)黄仔坂窑乙址(清);
(3)吾洋窑(清)。
中洋村,1处。陈七垄窑(清)。
下村村,1处。后格垄尾窑(清)。
桂林片(含桂林、中洋、下村、门头、东山5个村)共3处。即:
(1)羊条窑甲址(清);
(2)羊条窑乙址(清);
(3)羊条窑丙址(清)。
(十一)汤头乡:窑址分布在4个村,共16处。
汤头村,共5处。即:
(1)洋头瓷窑路(清);
(2)石公格窑(清);
(3)格头窑(清);
(4)赤土寨窑(又名"水尾山窑")(清);
(5)山边洋窑(清)。
岭脚村,共3处。即:
(1)石坊垄窑(清);
(2)长坂窑(清);
(3)瓷窑垄窑(清)。
格中村,1处。丘埕窑(清)。
福山村,7处。即:
(1)社里岭窑(清);
(2)下楼坂窑(清);
(3)西墓丘窑(宋);
(4)路尾窑(清);
(5)苦竹埯窑(又名"桥头窑")(清);
(6)牛头格窑(清);
(7)瓷窑坪窑(清)。
(十二)桂阳乡:窑址分布在5个村,共9处。
涌溪村,共3处。即:
(1)洪潮坑窑(又名(清);
(2)瓷窑坑窑(清);
(3)后洋坂窑(清)。
王春村,共2处。即;
(1)镇倒村窑(又名(清);
(2)下地洋窑(又称"下甜洋窑")(清)。
梓溪村,1处。斜岭脚窑(清)。
"龙泽坑窑")
"颠倒村窑")
彭坑村,共2处.即:
(1)下林坑湖头坂窑(清);
(2)永丘村窑(清)。
安章村,1处。下过路窑(清)。
(十三)大铭乡:窑址分布在3个村,共6处。
联春村,2处。即:
(1)瓷窑(清);
(2)瓷窑仑(清)。
大铭村,1处。瓷窑坑窑(清)。
琼山村,共3处。即:
(1)下格坑窑(清);
(2)后溪窑(清);
(3)单山隙窑(清)。
(十四)国宝乡:窑址分布在3个村,共4处。
南斗村,1处。溪口窑(清)。
祥云村,1处。上云窑(清)。
格头村,2处。即:
(1)格头窑甲址(清);
(2)格头窑乙址(清)。
(十五)赤水镇:窑址分布在3个村,共3处。
苏坂村,1处。瓷寮坝窑(清)。
铭爱村,1处。雷头尾窑(清)。
东里村,1处。东官洋窑(清)。
(十六)春美乡:1处。
尤床村,尾桥下窑(宋、元)。
(十七)美湖多:1处。
上田村,墓林窑(唐、五代)。
上述窑址如按年代分,唐一五代共1处,分布在1个村;宋、元时代共42处,分布在17个村;明代30处,分布在12个村;清代177处,分布在62个村;民国时期55处,分布在15个村。上述窑址的年代分布,为研究中国民窑----德化窑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古窑址调查中,还采集了一批各肘代的瓷器标本,为德化瓷的历史研究和产品特色等各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
四、古陶窑址
至1988年,全县4个乡镇5个村中发现古陶窑遗址8处。即:
浔中镇隆泰村的"乐陶窑"和"三车洋窑";
春美乡尤床村的"洋头窑"、"仑头坪窑"及古春村的"盖德尾窑";
杨梅乡杨梅村的"王坑窑";
赤水镇永嘉村的2处陶窑。
第三节 古城址寨堡
一、天平城
在南埕镇南埕村海拔856.1米的山巅上。宋末元初,苏十万在此建城屯兵抗元。清初,林忠亦屯兵于此抗清。在长约1200米、宽约90米的顶峰筑有3寨,寨城地基尚好,中寨为自然大石寨,尚存营房地基遗址,寨墙外周围有跑马路,全长约1500米,最宽处约10.5米,已荒废,杂草丛生。
德化地处戴云山区腹地,位居要冲,地形险要。历代兵事频繁,筑寨堡历史悠久。乡民多筑寨堡作为避乱自卫之场所,有的作为发难争雄之据点。寨堡遍及各村,寨多设于高山之上,堡多立于山村之中。随着年代久远,兵事更迭,寨堡都已毁废,有的已无从考查。保存较为完好的部分寨堡如下:
二、大兴堡
大兴堡,俗称"大兴土楼"。位于三班镇顽杰村,为里人郑展枢建于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元月。
大兴堡为单檐歇山式土石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城墙东西最长为64.5米,南北最宽为56.96米,高10.2米,上盖灰瓦。全堡占地面积约364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036平方米。城墙底部呈封闭式,垒砌溪石,高达4.5米,宽达3.6米;上部运用传统的"大墙版"夯筑三合土墙(黄土、小沙石、石灰等),高5.7米,厚0.43米,四周开有40余个铳眼,东、西辟有大拱门各1座。东门为正门,门楣上镌刻"大兴堡"3个端庄道劲的楷体大字。门高2.7米,宽1.94米,深1.73米。西门为后门,略小,高2.5米,宽1.53米,深1.38米。西城门用青条石(俗称"青沟石")砌成,质坚光滑,石块嵌接紧密。原来每座城门均安装有内外2道4扇厚达0.2米的木质门。民国中期,外道门毁于匪。城门内有1条曲尺形石台阶可通城垣。东北、西南隅各有凸实的角楼1座,面积约11平方米。
堡内建筑布局对称严谨,轴线分明。以横贯东、西门的通道为中轴线,沿中轴线有39.17米,宽5.25米,面积206平方米的宽敞天井,天井两侧建有单檐庑殿式屋顶的阁楼,两厢格式大体对称。每层进深2间,面阔。10至15间。上层中央为厅堂,其中北楼大厅为议事司祭祀寿庆等大事之用,每座楼东西两端有简易木梯。
环绕城垣四周架设双层倚楼。东、西两列倚楼长约为58.75米,南、北两列倚楼长均为51.1米。屋顶为硬山式。梁柱斗拱托瓦檐,禾构组织简单壮硕。上层宽4.9米,下层宽5.9米。
全堡共有房间240间。
堡内西南、东北2处原有水井,今存1井。
在二百余年的漫长岁月里,古堡屡经战火兵燹。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奎斗"民军"徐飞龙率部侵占该堡,与省防军陈国辉部队攻陷三班,扬言要血洗三班。经乡绅求情,交纳三万银元,拆毁土堡护厝。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郑氏族人重修大兴堡。
三、长福堡
长福堡,又名宝美土楼。座落浔中镇宝美村。系里人苏明裕、苏重光兄弟同建于清乾隆六年至九年(公元1741~1744年)。耗费近10万银元。
长福堡平面呈长方体,周长168米,深37米,占地面积1793平方米。堡墙底基厚2.1米,高10米,墙的外壳0.5米采用石灰溪沙和红土夯筑,内墙厚1.6米,用田土夯垒。垒墙总体积3860立方米。环墙设枪眼百多孔,以备防卫。东、西、南三面各用长条石(1.3米)嵌砌拱门,装厚木框门板,外封铁皮加固(铁皮已毁)。民建寨堡通例只设东、西二门,因堡主人,有从六品衔封赠,故加设南门以示殊荣。
堡内建回形四合院,杉木结构3层楼房1座,房顶单檐歇山式,青瓦盖面,青砖石灰砌脊,梁架繁密,结构合理。计用圆柱540根,檩梁568支,楼檩460支,橡条、楼板厚如框。全座设四,大厅堂,其余隔为142间居室。四周走廊、巷道、梯阶等,布局宽绰,通行便利。天井原建有凉亭l座,六方体、2层阁楼式,圆天顶,风格别致,已废。
四、丹山寨
丹山寨,俗称太寨,位于杨梅乡上云村。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由里人林光圳独资鼎建,计耗资白银13.6万两,历时12年始竣工。
丹山寨由内、外两道呈椭圆形的寨墙组成。内、外两道寨墙中间有一条环寨马路,外寨墙今已毁没,只遗残基断垣。内墙周长280米,直径87米,高5.6米,底宽约7米。墙基砌大块山石,上夯掺有碎石、瓦片的赤土,要害部位还掺有三合土,异常坚固。墙顶宽6.4米,上建屋架,覆盖瓦片以遮风雨。
内、外寨原来有4座寨门,后因有人向官府告发,称其越封建等级制度,有造反嫌疑,遂堵塞北门,仅留东、南、西3门。东南2座寨门均用长条巨石砌成,南门高3米,宽1.8米。顶用0.9米长的整块条石雕成圆拱形。门楣上镌刻"聚奎楼"3个楷体大宇。右边镌刻"雍正甲寅十二年鼎建,武陵王廷英书"字样。石门左右二侧有1对麒麟浮雕,靠门外侧,又悬雕刻1对小石狮。寨门内外各设两层厚达25公分的木质大门,用方块铁片串连。东门高3.8米,宽2.5米,圆拱,亦系用长条巨石砌成。寨墙东、南两侧,在墙角上筑有两座炮楼,向外开有了望窗和射击孔。
寨内现存较完整的古建筑有"聚奎楼"1座,座落在寨偏东南方向。结构形式为木结构9扇10开间,两层,中为巷道。全楼计有房间60余间,但大部分仅剩梁架。西、北两面有楼门供进出。东、南侧倚依大寨墙身边缘。大楼二层两面环有廊。东北侧有天桥连接寨墙,沟通里内交通联系。退可守,进可攻,设计巧妙,易守难攻。靠寨墙二层上房间东侧为厨房,西侧为住房。全楼实内长46.1眯,宽16.5米。底层四周环砌石板。
寨内西半边的开阔地上,新建有5座土木结构、每座各两层的民房。
五、永嘉寨
位于赤水镇永嘉村,始建于明代,初为土木结构建筑,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当地村民改建为石砌大寨,民国后期,寨内尚有"四厅朝向"完整的屋宇,住有人家。今屋字已毁,仅1座竖于高台的正厅石砌门框墙垣、城门保留基本完整.北门外有1口小井。
寨坐北朝东。东墙外沿全长68.3米;西全长64米;北全长58.5米;一南全长43.1米.西北角和东北角各有一角楼平台;西北角台2.6X3米;东北角台5X5米。西北角寨墙高9.5米;西南角城墙高14.5米,该2处为全寨城垣的最高点。东门为正门,呈拱形,横截面呈梯形,门高2.8米,宽1.73米;北门较小,呈长方形,高2米,宽1米。整个建筑占地总面积为3390平方米。
六、桂阳寨
位于桂阳乡桂阳村。明万历前有旧寨,称为太平寨,一系当地林氏聚居。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四月,众议把旧寨543.1丈,扩大342丈,计885.1丈,更名为下新寨。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修建,并架东西门头三厅和寨门楼共占地848丈,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三月,在寨内凿井,十一月再次修建,第二年(公元1618年)十二月筑寨门,重建寨下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十月,加固旧寨上下城墙886丈和城门。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六月重修被暴雨冲崩的旧寨东西和北边寨墙。清成丰三年(公元1853年)四月廿四日,林俊起义军攻陷德化县城,是月底再修太平寨东西门,今存寨门遗址系当时维修时所留。
桂阳寨今遗址保留尚完整,内尚存部分寨屋,住有居民,有些寨屋已毁,垦植耕种。
七、下涌寨
位于上涌乡进入下涌村的格口的山巅,面对公路.该寨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十月,倭寇千余人入侵下涌,对该寨猛攻半个月,不能取胜,后扶伤退去。
今该寨寨屋已毁,墙基和寨问尚存。
八、下井寨
位于国宝乡国宝村。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十月,为抗击倭寇侵犯而筑的。倭寇攻下涌寨惨败后,退入国宝村,乡民集于寨中,"寨基高四五尺,负竹筏屋门以御矢石,竟日不避,倭亦重伤归营,民乃下拾取战具,次早,倭见之,辄去,过邑西门,往攻仙游五十余日,总兵戚继光援至,倭遂溃."(见清乾隆版《德化县志》)今寨已毁,遗址尚存。
九、其他古寨堡
1.土坂寨:在浔中镇蒲坂村.始建何年待考,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十二月初九日,郑经(郑成功长子)部总兵黄云率兵三千攻该寨,清练总李寅球固守,各乡11寨合兵支援,相持20日久攻不下,双方死200余人。
2.唐寨:位于县城郊大龙山,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县筑城墙以前,与黄龙山二寨俱为附近乡民避兵之所,下为世科村。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民军徐飞龙扎兵于此,与国民党省军事特派员方声涛指挥的讨伐卢兴邦军对抗。当时寨有木栅,外有外壕,壕外散布铁蒺藜及竹篯,并挖有半掩体交通壕及散兵坑。经过持续32天战斗,九月十五日唐寨被讨卢军占领,徐飞龙败退。今寨已毁。
3.牛头寨(又名鳌头寨):位于县城郊浔中镇丁棨村。
4.坪埔寨:位于县城郊浔中镇丁溪村。
上述两地早就建寨。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民军徐飞龙占据县城时,派兵驻守,并在寨设碉堡,堡外挖半掩体交通壕2至3道,附设散兵坑,壕外围鹿砦坪埔寨堡加围1道木栅。是年九月中旬2寨被省军事特派员方声涛指挥的讨伐卢兴邦军所摧毁。
5.雷公寨:在浔中镇丁溪村。昔有建寨,民国十九年(1930年)民军徐飞龙曾驻军于此,是年九月被方声涛讨卢军摧毁。
6.金城寨:在浔中镇高阳村与三班镇蔡径村交界处,该寨始建于明代。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民军徐飞龙占据县城时,曾派兵驻守于该寨,是年九月被方声涛讨卢军摧毁。
7,石笋寨:在浔中镇石鼓村。高耸如石笋。据旧志记载,以前曾姓筑以避乱,今仍存有寨基遗址。1934年春,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第二支队政委李剑光率领部分游击队曾在寨下林中活动过。亥山储有钨矿。
8.大旗寨(又名长林寨):在浔中镇隆高阳村,海拔950.2米,建于明代。相传昔日寨上繁荣,建有店铺。今寨已毁。
9.新寨:在浔中镇浔中村黄龙山,与大龙山唐寨对峙,东为西墩村。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县治筑城之前,附近乡民以该寨作为避乱之所。
10.东埔寨:在浔中镇浔中村。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陈拱反盐税斗争曾居该寨活动过。今寨已毁,该地建为瓷厂。
11.乐陶堡(俗称土城):在浔中镇隆泰村乐陶。城的范围宏大,一面临溪,筑有东、西、南、北4个城门。始建年代不详。今临溪一面城墙基石仍存,内建房屋,其余均毁。
12.湖内寨(亦称归德寨):在三班镇三班村。为唐代颜仁郁任归德场长时所建。明末清初乡民避乱于此。今毁。
13.一五代寨:在盖德乡三福、上地两村交界处.山高险陡绝,相传五代时乡民避乱于此。今寨堡围墙石基、水井遗址均在。
14.船形寨(又名龙船寨):在盖德乡凤山村。始建于宋,"时阔数丈,长倍之,依山成垒,砌石为垣,康熙初期,永春云路吴仕一、吴儒等买寨基重建,增广规模,分为内外寨,营建房屋。"今已毁。
15.太平寨堡(又名仪林寨):在盖德乡凤山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重修,名目太平祖堂。
16.当平堡(又名上寨):在盖德乡凤山村。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遭兵劫,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又遭劫。顺冶五年(公元1648年)春,升平堡亦合并于此,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被火焚毁。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被郑时英等所劫,今该堡已毁。
17.升平堡(又名下寨):在盖德乡凤山村。明崇祯间建。顺治丁亥(公元1647年)遭林日胜劫。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春,并入当平堡。民国期间,徐登云部曾驻扎这里。解放后该寨拆毁,现仅存寨门寨墙遗址。
18.凤髻堡:在盖德乡凤山村。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建,垒土成堡,斩竹为栏,内启1楼,计分2层,外翼以附楼一,垣环曲折,利于守御。今已毁。
19.金牌堡(俗称盖德土楼):在盖德乡盖德村.建于清代.解放后为公社、乡址。近年来东面围墙拆石建会场被毁,其房屋作为乡政府宿舍和办公用。
20.豪光寨:在盖德乡盖德村.据《龙俊郭氏族谱》记载,清初世安"郭大年随父避乱于此,至庚寅(公元1651年)四境平才回",可见清初已有该寨。
21.生林寨(又名青林寨):在盖德乡盖德、三福、上坑3村交界处,海拔923米。传为黄布白所建,上可住5000多人,后被官军镇压,血流成河,下有血丝潭。
22.春丽堡:在盖德乡三福村。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围墙基高4.50米,城周围长123.3米,2个城门保留尚完整,堡内房屋已毁,今垦种。
23.罗城寨:在雷峰镇长基村。宋末苏十万抗元要寨.面积约600平方米,古寨已毁.现存主寨大门巨石阴刻楷书"涌脉泉为乳,悬崖城是金"楹联,内有三道门,第三道门尚存,门顶筑有城墙,高约1米多,内有营房基地,寨内有宝殿,崇奉苏十万等偶像,庙高2米,中殿宽3米,左右两侧各为1.5米,右侧于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毁,主寨前有尾寨,背有头寨,今遗址尚存。
24.石鼓寨(又名高发寨、鸡角寨):在雷峰镇雷峰村,海拔946.2米。史载为南宋绍兴年间道人张自观炼真处,下有洞。昔上有岩,称石鼓岩。今寨、岩均毁。
25.虎贵寨:在雷峰镇李溪村虎贲山顶。清进士李道泰写道:"有这亭宜绝壑边,万竿修竹雨和烟,避兵三百六三日,举似山僧已二年。"可证清初已有该寨。
26.寨仔山:在雷峰镇蕉溪村。该寨已毁。
27.太平堡:在雷峰镇雷峰村。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正月被民军彭棠焚毁。
28.大安寨:在南埕镇前锋村。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乡人危成章筑寨以避乱,后地方平静故名。
29.龙津寨(又名垄边城):在南埕镇南埕村。建于明末,今存城墙残基。
30.武当寨:在水口镇湖坂村,始建于清初;今寨已毁,仅剩寨基和2个寨门遗址。上凿水井1口,直径2米,深传为百米,直达大溪。
31.叶氏太平寨:在国宝乡国宝村石竹山顶峰,海拔1096米。明崇祯十七年即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建,成丰三年(公元1853年)重建,石筑,四周石垣,内架住屋2栋,于正门上立横石碑1方,题曰"叶氏太平寨"。现尚存残墙和寨门。
32.鸡髻寨:在赤水镇铭爱村。旧志载:"峰状如鸡髻,势极险阻。"故名。康熙年间建寨。进士林模题寨楼楹联,文日:华构峙双峰望著群雍曾向鸡坛执牛耳琼溪高百丈气凌霄汉行知马鞍焕龙文
33.铭山寨:在赤水镇铭爱村。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六月。
34.高龙寨:在美湖乡阳山村午马山。旧志载:"清初寇乱,里人陈为高率壮筑之,三日而成,集合近乡为唇齿,寇莫能犯,内有虬松,大数抱,今犹苍翠。"
35.伏虎寨:在上涌乡门头村。建于元代,据当地族谱记载,"元时地方不宁,赖氏族人以寨为安居之所"。
36.吾洋寨:在上涌乡上涌村,建于元代。周围为卵石砌围墙,内屋系单檐歇山式三堂木质结构。解放后,乡民将面前围墙拆建民房,只剩一段围墙和1个古石门。
37.龙山寨:在上涌乡上涌村。建于宋仁宗(公元1023~1063年)期间。时寨上有1佛。明末清初有官兵在此驻扎。现寨南部分墙基石被挖建民房。
38.尖峰仔寨:在上涌乡上涌村。元代在此建巡防,周围50米。现存遗址。
39.清洁寨:在大铭乡琼溪村.为明崇祯进士赖垓在明亡后不仕于清,退隐归乡所筑。上凿井建楼,自题:"皎月高悬萝薜夜,苍天长放蕨薇春"楹联。相传清廷曾派兵围剿该寨,久攻不入.解放后,曾在寨上发现土炮两门,传为赖垓抗清遗物。
40.狮子寨:在春美乡新阁村.位于狮子岩山巅.为清代所建。民国时期民军、土匪曾在此驻扎。
41.长生寨:在汤头乡吉山村。建于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秋。据当地族谱记载,崇祯末,地方变乱,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筑长生寨,合一乡五十余家居住,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九月廿六日焚毁。
42.霸皇寨:在桂阳乡梓溪村。元米当地郑宽永曾在此"造反",自称"皇帝"。故名。
43.大正寨:在葛坑乡大正村。清建,昔为避乱之所,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陈公忠驻守于此,被西山张雄南部用大炮攻毁。
44.寨格:在葛坑乡龙塔村.该寨为当地畲族开基之地。今寨屋已毁。
45.古塘寨;在葛坑乡大岭村龟洋。据地方谱志考查,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时已有该寨,废时不详。
46。天花寨:在杨梅乡西棨村。海拔1124.5米。旧志载:"山四面皆石壁峭削棓岩,高险陡绝。上平广,有水泉。昔人筑寨避兵,惟山西小径可通出入,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慨。"1911年至1913年,苏亿率众在此起义,后被北洋军阀李厚基镇压。今寨已毁。遗址尚保存城墙基石和当时开凿的水井。
47.太平寨:在杨梅乡杨梅村。始建于元末,因寨成乱靖故名。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九且间乡民在寨内建屋20扇。同时,又合建[雍/瓦]城厝1座。齐入寨中避乱。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云溪林蕃御率千余人攻寨,烧毁寨外祖宇及民屋。
第四节 古渡口
一、船溪兜:在南埕镇南埕村。惜为渡船停靠处。据当地任姓口传,一该族明代洪武年间到此开基时,这里的木船可通到闽江,遂有"船溪兜"之名。后河床淤积,该地逐渐成为河滩,为垦植耕种所代替。
二、大通渡;在龙门滩镇碧坑村。昔为仙游县西部至德化北区要道。碧坑乡人张德三曾充献田租1600斤作为渡船工工资。今已废.
三、南埕小溪渡:在南埕镇南埋村。该地早时建有木桥,因常被洪水冲毁。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167年)乡民林廷敬、林国选兄弟创建义渡,充南埕洋田租1210斤为渡船工工资,粮自输纳已废。
四、张济渡:在南埕镇塔兜村,昔向有渡船舟子,因索费多,民甚不便。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乡民张天球充田租2500斤作为修船费用及船工工资。后郑似锦、郑兼才经此,复劝张木元充租500斤,并报请知县申允继勒石以志。今渡口仍保留古渡口的石塔。
五、石柱渡:在水口镇村场村石柱,已废。
六、村场渡:在水口镇村场村。昔为德化往永泰要道。清嘉庆初年乡民许世安、黄世萦、吴有济同充义渡田租300斤,并勒石碑以志,今渡口已为公路桥所代替。
七、湖坂渡:一在水口镇湖坂村。1962年建起公路桥,渡口遂废。
八、溪头渡:在水口镇湖坂村。在湖坂渡下三里。光绪壬寅年乡民黄体文、黄允德等募捐田租2000余斤为船工工资,过者免费。渡口西岸溪边的巨石上刻有"大方广佛华岩经"大字,昔为乡民焚香祈求通渡平安之地。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立的"义渡"石碑,仍保存于公路旁,记载溪头渡捐钱造渡船姓名和金额。1956年修通了公路,渡口遂废。
第五节 古冶炼遗址
德化县矿藏资源丰富,冶炼历史悠久,自唐至今,延续不断,根据历史记载和文物普查古冶炼遗址如下。
一、涌岭格和连根畲遗址:据黄井《蒋氏封侯族谱》记载,其祖先蒋恋父子在唐僖宗(公元874~888年)时,曾在该2地创炉,从南山赤岭取矿炼铁,"多招财宝"。其遗址详细地点待查。
二、绮阳遗址:在今德化县美湖乡阳山村。宋代在此设场炼铁,设通判掌之。遗址多集中于矿山岐周围。其中有:
①桶交炉遗址:在矿山岐南2里余。
②长裕炉遗址:在矿山岐东3里。上述两处,在清代,由乡民陈礼情用土法挖掘制炼。
③筒沟岭铁炉遗址:在绮阳东南5里,清末至民国初开采冶炼。
①南洋冶铁遗址:位于阳山往永春县桂洋乡茂春村南洋路边,昔曾在该地建铁炉冶炼,至今还有2间房子遗址。
三、赤水遗址:
赤水在宋代就设有铁场炼铁,据近几年考古调查,发现在赤水镇吉岭村云顶山(又称"尖山")有铁矿,山的西侧断崖,碎石泻垒山坡,处处有采矿洞穴遗迹,应为古代采矿冶炼之遗迹。
四、上田遗址:在今美湖乡洋田井寸,这里不远就是绮阳(今阳山)古代冶铁之地。南宋淳祐年间这里仍继续开采冶炼。
五、丘埕遗址:
为德化县较早的铁场之一,南宋淳祜年间仍继续开采冶炼.该地位于汤头乡格中村。据普查,发现当地炉脚垵有古炼铁遗址。
六、桥亭尾遗址:
据《侯卿赖氏族谱》记载:"明宣德七年八世赖智五,就汤头桥亭尾举溪边建铁炉名曰大丰炉",至今该地尚有古代炼铁的遗址。
据《福建矿务志略》和《大中华福建省地理志》记载,还有"铁水坑"、"银水坑"、"大小险"、"银矿烘"、"草吉寨尾"等古冶炼遗址。
七、铁水坑遗址:
该遗址在草洋乡(今地址待查)。昔曾有炼铁。
八、银水坑遗址:
该地在柳坑乡(即今龙门滩镇硕儒村柳坑)。昔曾在该地产铅和银。
九、大小险遗址:
位于戴云山。昔曾在该地采铁冶炼。
十、银矿烘遗址:
在南埕镇西山村。昔曾在该地采铅。
十一、草吉寨尾遗址:
在汤头乡草村村或吉山村之处。昔曾在该地采银和铅。
十二、星山洞遗址:
在雷峰镇李山村虎贲山。民国版《德化县志》载:"俯临绝壑干仞,洞内有余炭,盖昔人炼汞处"。其址今尚存。
十三、陈坑溪头遗址:
在上涌乡辉阳村陈坑溪头,洞深莫测,高约2米,传为古时炼银之处,今洞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