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德化从五代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建县,已历千秋,文物丰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县内的云尾山、牛尾寨、驷埔山、后坪山相继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遗物,证实早在史前已有人群繁衍生息.《大明一统志》记载秦汉时期,琼山一带人群隐居留下的石堂、石灶、石鼎等遗物;史载泰华山的蝌蚪文、杨梅乡发现的摩崖奇字为追溯早期当地民族的文化提供了佐证。
南北朝已有僧人上戴云山,唐代德化已成闽中宗教圣地,戴云寺、五华寺、程田寺的建筑和九仙山弥勒石刻造像就是唐至五代文明的标志。五代至宋,随着中原人口的南迁,中原与南方文化的交流融合,促进了境内的开拓。唐末《陶业法》、《绘梅岭图》陶瓷专著的问世,宋代德化炼铁遗址、丁溪和林厝圳的开凿,反映了当时科技文化发展水平。
德化是中外享有盛誉的陶瓷产区,千年绵延不衰,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屈斗宫德化窑址"及其发现的历代外销瓷器,与国外出土物相为印证,丰富了中外陶瓷史的篇章。
德化地处万山丛中,深壑峡谷,溪涧纵横,历史遗留的石拱桥、木构长廓屋盖梁式桥、浮桥和古渡口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长期以来,德化人民为反对外来侵略和国内的封建统治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宋末元初苏十万与陈蔚反抗元廷暴政、明代抗御倭寇入侵、清代陈拱反苛捐杂税的遗址,再现了当时的历史风云;遍布各地的寨堡,客观地反映了旧时代社会动荡不安,兵事频繁的面貌。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德化人民展开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活动,至今保留的革命遗物、遗址,谱写了光照千秋的业绩。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德化文物从各个侧面,形象地反映了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状况。保护文物、研究文物,"古为今用",让文物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