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民生纪略
郑民生,德化县三班镇桥内村人,1957年出生,大专学历。历任中共德化县南埕乡书记,中共德化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德化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等职。1995年5月,受命援藏,任中共西藏自治区朗县委员会第一书记。1998年6月完成援藏使命。9月调任福建省宁德地区副专员。
到雪域高原朗县任职时,朗县是西藏财政最困难的县之一,县财政每年仅有20万元收入,而欠款400多万元;百分六十的村庄不通公路,下乡大多靠骑马和徒步。朗县高山峡谷,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落后,财政困难,干部职工人心涣散。针对这种状况,郑民生引导县党政领导班子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根据朗县资源优势,确定了立足本地资源、依靠自身力量、搞好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三年工作思路,以及架桥、修路、开矿、种万亩经济林等“十个一”工程。
民生上任后,带领全县干部利用当地资源创办朗县第一个乡镇企业,生产“朗泉牌”虫草并在县外乃至福建打开销售市场;还着手抓工字荣大桥的复工工作。1996年,朗县建设了设施齐备、功能齐全、外形美观、独具地方特色的以“朗泉宾馆”、“南安教育基金楼”、“永春民政基金楼”、“石狮大楼”、“德化企业楼”、“朗县人民医院鲤城门诊楼”为代表的现代化商业街。
为动员农民种西瓜,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郑民生走村串户连夜召集朗村村干部开会,要求基层干部做解放思想发家致富的带头人;并创建“县委书记示范田”,担任技术指导。至1998年,朗县拥有全区最大的西瓜产地而闻名于雪域高原。
郑民生还因势利导,指导群众种蔬菜、烟叶,利用温棚种植反季节蔬菜,并取得成功。
民生与朗县领导一班人又于1997年初提出“十个抓”奋斗目标。同时,组织实施开通l00公里乡村公路,开发5000亩荒地建西藏一流小康示范村,县城二期建设,建设8所村小学及工字荣电站。
郑民生与其他的福建援藏干部县委副书记张忠义、县委副书记兼常务副县长李永远、副县长蔡马追一起,领导朗县人民建设工字荣大桥、商业街,探明并开发两个储量大、品位高的铬铁矿,探明四片原始森林储量并组织开发,建设堆巴塘农业开发区,在拉萨建立商贸基地。如今,林业、矿业和虫草加工业已成为朗县三大经济支柱,每年可创利税300~500万元。
1997年,民生等来到靠近中国印度边境的金东乡来义村,发动群众修建期盼三十多年、通往县城与市场的公路。县委由此提出“不等不靠修桥筑路建设家园脱贫致富”口号,发动群众投工投劳,修建乡村公路128公里,实现乡乡通公路。
民生在朗县工作三年,朗县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落后面貌有了根本改观。发动群众投工投劳,修公路,开通了林芝地区的班车,修建工字荣大桥、子龙吊桥,工字荣电站已争取到国家立项和2610万元的无偿援助。朗县还投资300万元建成邮电大楼和长途电话扩容工程;实现乡乡通邮、通电话.并投资1200万元,修建米林到朗县的光纤电缆.还投资800多万元,建成1所中学、8所希望小学和三座教学楼,改善18所村办小学的基础设施,解决学生桌椅和教学用具问题.并发动干部、职工省吃俭用、用自己的工资挂钩资助40名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藏族学生。儿童入学率从59%提高到95%,朗县已跃入全区教育先进县行列.建成朗县医院门诊楼和卫生防疫大楼,改善农牧区缺医少药状况.在县城建文化中心和闭路电视网.在乡建电视差转台和文化站,改善藏民文化生活贫乏状况。乡镇企业从无到有,目前产值已突破千万元。粮食总产量比三年前增加29.3%;国内生产总值比三年前增加103.5%;农牧民人均收入1680元,比三年前增加83.4%。还从全国各地为朗县争取到位的各类建设资金、物资8000多万元,朗县被确定为西藏唯一的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通过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使朗县从落后县一跃成为林芝地区先进县,郑民生于1997年被林芝地委评为优秀县委书记。
临到宁德专署就任前,还惦记残疾人事业,捐资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