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兴宅纪略
林兴宅,德化县美湖乡美湖村人,1941年4月出生。
1963年7月厦门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至今,从事文学研究和教学。1984~1990年任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曾获省政府授予的“福建省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1985年起担任硕士导师。现为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社科研究系列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并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国家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项目《文艺新学科建设丛书》编委、福建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福建省文学学会理事等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兴宅以系统科学方法论引进文学批评,对传统思维方法方式和研究方法进行挑战,并与人合作开设“文艺鉴赏”专题课,合撰论文《论艺术分析在文艺批评中的地位》,对文艺鉴赏和文艺批评领域作了深入探索。
兴宅的学术成果甚丰,已出版的专著有《艺术生命的秘密》、《象征论文艺学导论》、《批评的实验》,以及主编教材《文学评论概要》等六种。将出版的著作有《推开一扇新的窗户》、《超越旧模式》、《文艺批评原理》、《文学欣赏》。待出版的论著有《文艺系统论的新思路》、《文艺批评方法论》。已发表学术论文及其他文章120多篇。其中专著《艺术魅力的探寻》曾获“福建省1978~1987年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二等奖”,《20世纪文史哲名著精义》一书将其列为当代有影响的100种社科著作之一;专著《文艺象征论》获华东地区优秀教育图书一等奖;论文《论文学艺术的魅力》获福建省作家协会颁发的“优秀文学评论奖”,并被全文翻译为英文介绍到国外。
林兴宅在文艺批评领域最早运用系统论方法并取得突出成就。他的两篇长文《论阿Q性格系统》和《论文学艺术的魅力》于1984年相继发表,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由此引发1985年中国大陆的“新方法热”,学术界把林兴宅誉为“文艺批评新方法的开拓者和带头人”。在文艺学研究方面,林兴宅倡导的“文艺象征论”新说,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文艺学体系探索的五种代表性类型之一。已有50多种著作和70多种国内外报刊发表的100多篇文章对林兴宅的学术成果作了评价。其中,权威性文学史著作《中华文学通史》辟专节介绍林兴宅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贡献。《中国当代美学家》一书把他列为国内35位著名美学家之一。《中国文学家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家著译录》、《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家传略》、《当代文学评论五十家》、《世界华人文化名人传略》等十几种国内辞书以及英国剑桥传记中心、美国名人传记中心出版的多种名人传均收入林兴宅的辞条。
林兴宅曾受聘为《德化县志》顾问,并应邀分别于1984年、1988每回德化专题演讲“文学永恒性”、“怎样欣赏文学”、“改革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