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诗启纪略
陈诗启,德化县赤水镇苏岭村人,1915年出生于赤水街商人家庭。1928年毕业于赤水锦水小学,入永春崇实中学时,家庭遭受“民军”洗劫,经济窘迫,1934年毕业于厦门集美师范学校,一年后应聘任崇实中学部国文教员。1937年,考入厦门大学历史系。1939年抗日战争开始,诗启组织厦大铁声歌咏团,开展抗日歌咏运动,同时担任历史学会主席。
1941年厦门大学毕业,先后在国立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和国立侨民师范任教,兼任侨师教育推广处主任。1943年春,出任长汀县立中学校。1945年起应厦大汪德耀校长之聘,任厦大总务处庶务主任、科长、秘书及教务处教导主任等职。1953年秋,调入历史系讲师,专门从事教研工作;由讲师提升副教授、教授。
陈诗启在五六十年代就以明代官手工、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成长和中国近代市场形成问题的研究而享誉学术界。其专著《明代官手工业的研究》“曾被美国、日本汉学家所引用,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1972年,在他处于有生以来最困难的时刻,毅然选择中国海关史研究作为自己后半生的奋斗目标。陈诗启在担任厦大历史系主任繁重工作之后,又集中精力,为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做了大量工作。
他开拓了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领域。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在中国学术界是个薄弱环节,在世界各国也渐趋式微。陈诗启以严谨认真的治学风格,广泛搜集资料,坚持进行了20余年的研究,撰写了《中国半殖民海关的创办和巩固过程》、《中国半殖民海关的扩展时期》、《论中国近代海关行政的几个特点》、《论中国近代海关的“国际性”和洋员统治的演变》等数十篇有关中国近代海关史的论文。1987年。他的第一部专著《中国近代海关史问题初探》出版,《中国社会科学》书评誉之为“是大陆史学界在近代中国海关史研究领域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专著”。1993年,他另一力作《中国近代海关史》(晚清部分)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中国近代海关起源和发展的专著,《现代海关》认为此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海关史研究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和海关史研究在史学研究中重要地位的确立”。该书获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为推动海关史的全面深入研究,陈诗启倡议创办中国海关史研究机构。1985年,由中国海关学会和厦门大学合办的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在厦大成立,陈诗启被任为主任。
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成立后,陈诗启抓紧资料建设,克服种种困难,复印了汉、英、日文海关档案300多种,并添置了一批有关书刊。鉴于海关档案资料多为英文,为方便翻译、研究、统一海关专有名词,陈诗启率领研究中心同事和研究生,编辑了一套《中国海关史研究工具书》,《中国近代海关地名录(英汉对照)》、《中国近代海关名词及常用语英汉对照》、《中国近代海关机构职衔名称英汉对照》。此外,还组织翻译了一批有较高史料价值的外国专著或档案资料,如《李泰国与中英关系》、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步入中国仕途——1854至1863年赫德日记》等书。还倡议厦门海关与研究中心合作整理厦门海关档案,已翻译、编辑近百万字海关税务司与总税务司来往的密函、半官函。
在全国海关史志编写中,海关总署批转中国海关学会文件,要求研究中心“对各地海关史志编写工作起指导作用”,为了完成这项任务,陈诗启多次亲自走访长沙、武汉、九江、芜湖、南京、九龙、沈阳、大连、秦皇岛、天津、青岛等十余个海关,市闭了一些海关志稿、并与编志人员当面商榷修改问题。各地海关编志人员也先后访问研究中心,与陈诗启商榷编志问题。
陈诗启多年研究中深切感到,近代中国海关处于各国洋员的管理之下,又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紧密联系,有必要在国际范围内交流各国有关的研究资料、研究成果和不同观点,求同存异。从而推进这门学科的全面发展。因此,陈诗启一直致力于推进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的国际协作与交流,在1988~1995年间,倡议举办了三届中国海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就古代的市舶制度、清代的海关制度、海关的区域性研究、中国近代海关的作用与影响等专题作了报告、讨论和交流,从而加深了国际学术界的相互了解。
香港大学王赓武校长在1990年就对研究中心和陈诗启的研究工作有个总的评价:“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是国内海关史研究的重镇。在中心主任陈诗启教授领导下积极推动研究活动和培养后进人才,多年来极有成效。倡议的首次中国海关史国际研讨会虽由港大主办,但研究中心和陈教授是推动者,贡献至大。”
陈诗启是第一位全面、系统、科学地向人们揭示了中国近代海关发生、发展的历史学者;对中国近代海关的性质与作用问题给予深入评价;对海关参与晚清洋务运动问题的研究,使人们得以从另一角度考察洋务运动。由于陈诗启在中国海关史研究方面作出大量工作,国务院颁给“政府特殊津贴证书”;海关总署授予“金质纪念章”;他的简历载入《中国当代名人录》和英国剑桥传记中心、美国传记学会出版的各种名人录。目前,陈诗启仍耕耘不辍,集中精力撰写《中国近代海关史》(民国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