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尚思纪略
蔡尚思,号中睿,德化县浔中村人。
1995年11月10日,蔡尚思教授诞生在农民家庭。少年时从事农牧。1913~1925年,进入私塾与县立小学和永春的福建省立第十二中学。1925~1928年,在北京自由听讲并考入孔教大学研究所、北京大学研究所。
1929年秋起,历任上海大夏大学、复旦大学、武昌华中大学、上海沪江、光华、东吴(迁沪)等大学及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迁沪)教授,商务印书馆特约编辑。1949年后,历任沪江大学代校长、副校长;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中国共产党复旦大学委员会委员、校务委员会委员、研究生领导小组副组长。"文化大革命"结束,历任复旦大学副校长、文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研究生部副主任。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室主任、教授。复旦大学顾问、校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哲学顾问。
1929年起,蔡尚思在各大学担任的课程有中国学术大纲、中国历代文选、中国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中国哲学史、儒家哲学、墨子研究、中国经学概论、中国通史、中国政治史、中国社会史、中国教育史等等;其中任课时间最长的为中国思想史、中国通史中国历代文选三门。在各大学任教期间,还先后到上海、武汉、北京、济南、泰安、成都、曲阜、南京、西安、郑州、洛阳、开封等地,作短期讲学。蔡尚思还积极参加各种进步文化学术团体与政治活动。1932年加入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等领导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5年加入中苏文化协会。1937年出席中国哲学会第三届年会。1945年与郭沫若、茅盾等24人发起全国学术工作者协会上海分会。1946年与张志让、沈体兰等4人发起上海大教联及文化研究所,任干事与常委。40年代末被选为中国社会学会成员。1950年与冯定、刘佛年等20余人发起中国哲学研究会上海分会,与顾颉刚、周谷城等14人发起中国新史学研究会上海分会;后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成立,均任理事.现任上海市史学会副会长,全国宗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史学会理事,孙中山研究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史学会、中国哲学史学会顾问。
蔡尚思生平治学史哲结合,以中国思想史为重点。博览群书,富有创见。仅1934~1935年入住南京国学图书馆,即翻阅历代文集数万卷。为文简炼明达、要言不繁,反对陈陈相因,刻意求新。著有学术专著20部、论文20余篇。
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国文艺文选》、《中国思想研究法》、《中国历史新研究法》、《蔡元培学术思想传记》、《划时代的五四运动》、《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占代近代部分)、《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补编》(现代部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思想文化方面,主编)、《中国文化史要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主编)、《孔子思想体系》、《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王船山思想体系》等,而以《中国思想研究法》、《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中国文化史要论》、《孔子思想体系》、《王船山思想体系》、《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论》为主要代表作。
主要论文有:《李大钊思想的评价》、《古奴洋奴与家奴》、《论思想统制的祸害》、《我不相信甘地——甘地和平方式批判》、《论章炳麟思想的阶级性》、《康有为黄金时代的思想体系和评价》、《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新思想》、《辛亥革命时期的新思想运动——资产阶级各派基本一致的反孔反封建传统思想》、《哪些书最能代表中国文化?》、《侯外庐同志对中国思想史的贡献——评(中国思想通史>》、《孔子思想问题的百家争鸣》、《梁启超的总评价——他有创造历史纪录的一面》、《王国维的学问、思想及死因》、《不宜抬高孔子——评匡亚明的〈孔子评传》、《孔子思想体系属于哪种类型》、《孔子一生都尚礼》、《中国现代文化与向西方求真理》、《从中国政治思想史看黄宗羲》、《朱熹的书院教育与礼教思想》、《孙中山的历史地位与中心思想》等。
蔡尚思对中国文化学术思想史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近现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柳诒征、顾颉刚、范文澜、黎澍、宋振庭、任继愈、谭其骧、顾廷龙、郑天挺、郑鹤声、齐思和、陈锡祺、缪钺、赵俪生、胡道静、王焕镳、王仲荦、张岂之、林甘泉等,对其部分学术论著发表了不少评论,着重指出:博览约取,系统掌握资料;实事求是,分析问题全面;勇于创新,大胆提出已见;坚持反对旧传统思想,具有现实意义,等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蔡尚思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迫害。许多珍贵的著作和文稿受到损失。当前主要从事撰写研究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要论、中国各派中心思想概论、中国学术最突出的祖师人物、中国妇女地位思想史略、中国佛学思想史、宋元明清思想史选编、中国文学选例、中国文学修辞问题一类著作,同时编写自传式的回忆录和中国文化史、中国近代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想史等书面紧张的工作。
蔡尚思对振兴德化的文教事业非常关心,1985年,将他珍存的上千本书籍赠给县图书馆,并亲笔为图书馆写了“学者之家”的题词。1987年底,曾回阔别60多年的故乡德化,举办学术讲座,游历地方建设及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