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其泰列传
陈其泰,又名国泰,德化县雷峰镇瑞坂村人。生于1915年,卒于1995年。德化瓷雕名师。
其泰十六岁时,拜德化近代瓷塑名师许友义为师,三年出师,在程田寺格瓷雕场做工谋生。抗日战争时,为逃避国民党抓壮丁,到尤溪县山头瓷窑业瓷,后回德化程田寺格、许厝、岳尾街、德化实验瓷场等处从事陶瓷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省人民政府组建“地方国营德化瓷厂”,其泰进入该厂。1954年,选送杭州美术学院进修。
1955~1964年,在省陶瓷研究所工作。1956年,省陶瓷工艺美术展览评比,瓷雕《母爱》获特等奖,《李时珍》、《背考》双获一等奖。
在省瓷研所工作期间,瓷塑《林祥谦烈士像》神形兼备,在人物造型上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该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坚强不屈的“二七”京汉铁路大罢工领导人形象。
1965年,回德化瓷厂工作。此后广采博取古、近代名师瓷雕的民间艺术风格,技艺造诣已达炉火纯青。1968年创作的瓷雕《王昭君》,于1970年省陶瓷工艺美术展览评比中获特等奖。1975年,省陶瓷工艺美术展览评比,瓷雕《上山采药》、《乘舟采药》均获一等奖。
60年代至70年代,他创作的古代历史人物、宗教人物、现代题材的作品,造型精巧,维妙维肖,形似与神似融为一体。所作传统题材作品《观音》,既表现观音端庄、秀丽的外在形式美,又表现她慈祥而善良的内在美。他在瓷雕《毛泽东与煤矿工人》的艺术活动中,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生动表现矿工与领袖人物各自的性格和精神特征,显示了一位关心人民、热爱人民、体察矿工生活的领袖人物丰采.他还创作了《毛泽东半身像》、《八仙过海》、《李白回番书》、《祖冲之》、《李逵接母》、《长眉罗汉》、《梅妃》、《渔女》、《武松》、《立莲如意观音》、《钟馗捉鬼》、《梅花杯》、《龙虎杯》、《浮雕兽头花瓶》等。
1979年,其泰调往德化陶瓷科学研究所工作。至1985年底,在瓷研所期间设计创作了117种瓷雕作品。其中有各种姿态的观音26种,弥勒4种,达摩8种,罗汉37种,钟馗3种,如来2种。其间,还创作了《湘夫人》、《佘太君和穆桂英》、《和合仙》、《济公》、《立袋弥勒》、《八仙》、《吴彩鸾跨虎入山》、《山鬼》、《麻姑进酒》、《唐僧师徒》、《刘海》、《灵猿听箫》、《林黛玉》、《贾宝玉》、《李清照》、《蔡文姬》、《贵妃醉酒》、《四美丹》、《陈丽娘》、《鲁智深拔树》、《姜太公钓鱼》、《牧童》、《提花少女》、《体操女》、《林黑娘》、《古龙花插》等。
1984年,其泰参与设计创作高1.25米、最宽处0.66米、重100余公斤的大型瓷雕《千手千眼观音》。他与科研所技术人员一道,面临瓷雕制作要经过一千多摄氏度高温烧成等工艺复杂、技术难度大的情况,对原料配方、成型制作及温控等一系列工艺,进行物理、化学等综合性的技术处理,并获得成功,改变以往只能用木、象牙等硬质材料雕刻大型观音像的状况。是年底,这一珍品在香港举办的中国陶瓷展览会上参展,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赞扬。1985年,该作品被编入中国《珍闻集锦》、美国《1985年大事年鉴》。1990年,该作品又以“最罕见的陶瓷观音”为题,编入《中国文化艺术之最》。
在创作道路上,其泰不满足于对艺术的追求,创作中吸取他人之长,以弥补自己之短,技艺上精益求精。他在八十年代初创作的《一苇渡长江》(又名《达摩》),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经过合理想象、揣摩、构思,塑造出一尊“法术无量”的印度教徒北渡中国传教的神像。作品的面部造型,白眉仙髭,眼睛微妙而传神,凝重而含蓄;左手轻托法水,右手挟持拐棍,脚踩芦苇,别有一番度法济世之意;整体衣纹疏而不简,密而不繁,线条圆润、流畅、柔美。这一塑像,既写出仙佛“一苇渡长江,九年面绝壁”的历程,又显露仙佛“身轻若羽毛,心静恒虚寂”的心境。它体现了作者应师古而不泥于古的艺术造诣。
其泰因技艺精湛而名噪德化和省陶瓷行业,在他的瓷雕艺术生涯中,创作了大量传统题材、现代题材的瓷雕精品,并全数奉献给国家。他先后被推选为福建省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会委员,德化一、二、三届政协委员会副主席。1979年7月16日,赴北京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创作人员代表大会,受到中共与国家领导人的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