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仲列传
郑大仲,又名家孟,德化县龙浔镇大坂村人,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少时家贫无法上学,随父明渊学习砌石工艺。由于勤于揣摩,从小练就一手砌石本领。及长,兼学永春“红山派”石匠之长,博取众技,尤善干砌。
民国19年(1930年),德化县城辟建体育场,翌年,郑大仲应聘与“红山”石匠同场砌筑围墙,并以“全干砌,立基稳,三块贴,后根实,锁面固,平直工整,速度快”为标准开展竞技活动。郑大仲以所砌围墙固如铁铸,被称为“铁石手”,一时闻名遐迩,德化、永春遇有河堤大坝崩溃,或名流大户建楼房宅第,多聘郑大仲砌建石基。民国期间,丁墘村的丁溪坝,数次砌筑均被洪水冲垮,最后经大仲砌建,历经数十年,至今犹坚如磐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仲足迹遍及县内外,土坂电厂、泗浔圳万古电站、瑞坂水库、浐溪两岸河堤,三班、上涌、湖头及永春的吾峰、篷壶等高难度堤坝多经其手砌,历经洪水考验,稳固无恙。其主要技法有:硬溪壁寻凹穴以条石穿伸固坝法、沙土烂地深埋长松木固坝法。砌筑溪堤、圳壁大面积溜方挡土墙,则改变旧砌直壁为消腰形或马鞍形卷底面护壁法,保持久年不圮塌,如泗浔圳挡土墙、县手联社车木厂后山(驾云亭山)挡土墙、富东街枫树潭堤岸均单轨干砌,迄今屹立牢固。
1956年,大仲以乱石干砌英山大墘圳堤坚固美观,晋江地区组织现场参观,被誉为全专区砌石高手;1964年又与上涌石匠分段砌建土坂泗浔圳大溜方马鞍形挡土墙,技高一着,工整牢固。
l970年,带病受聘砌建瑞坂水库大坝,在动工前先观察地形结构提出改重力坝为应力拱坝,坝厚由25米缩为5米的主张,获得工程指挥部采纳,建成跨长60米的薄壳拱坝,至今固若金汤,为德化首倡拱坝,并由省水利大队推广应用。
大仲之子启笃,1960年考入西安大学,1962年休学随其父学砌石工艺,艺成。1977~1981年随浔中乡建筑工程队承担江西、新疆多处国防工程砌基任务,运用其父多种高超砌石技术,工程优质达标,从未发生崩溃,低消耗,高效益,受到江西、新疆部队赞誉与钦佩。大仲之孙担任建筑工程队施工员,也是砌石能手,四代相承,众称“砌石世家”。
郑大仲于1980年病逝,终年74岁。郑大仲的砌石技术传人多人,广受聘用,人称“砌石能人出大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