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荆召 郑荆伦

郑荆召 郑荆伦合传

郑荆召和郑荆伦,德化县桥内村(今三班镇桥内村)人。均出生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荆召随父出洋谋生,初居沙捞越,任一商行书记员,先后迁柔佛麻坡、马六甲、新加坡。1914年移居马来亚新山,向当地政府申请土地开垦,建立种植基地。1919年,荆召把荆伦和母亲陈葱接到新山。从此,荆伦成为荆召的得力助手。荆伦亲自测量土地,绘制地图,规划基建设计,兄弟二人紧密合作,把柔佛一带(从士古来九英里经八角楼到裕新)几十英里荒无为烟的丛林,开垦成为良好的芭场,种植可供制造香水和肥皂的“字南草”,以及木薯和甘薯,并就地开办木薯加工厂,生产薯粉出售。随着种植业的发展,居民的增多,又在裕新建起一排店屋,取名为秀林,供职工居住。1926年义在通振林山的路口建起三间店铺,作征收车辆过路税的办事处(因振林山公路系他们兄弟俩投资兴建的,征税收入作修路、养路费用)和商店,又相继兴建养记院、泗水园、福安园、三壁咖啡店、福南园、金联盛、林金殿、吉林园等垦植场、所,范围一直扩大到振林山。随着树胶和黄梨(菠萝)的大量发展,又创建一家拥有六、七百名职工的振林黄梨厂,这一自动化生产的食品加工业,在新马地区还是第一家,制成的黄梨罐头畅销英、美各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何香凝亲笔为该厂题写厂标。1941年前后,荆伦还在广州路树胶园内开设一所养鸡场。

荆召、荆伦又投资开辟3条公路,分别通往益梨山、龙美山直达笨珍路的乌鲁曹;通往双溪宾打胶园到九号芭场,通往森林地区的河南园,迎面与新加坡蔡厝港的亚妈宫相对。在振林山沿河处兴建码头,船只可在振林山停泊,产品直接运往新加坡出口。

经过十年的艰苦创业,至1929年振林山中心已成为振林坡的市镇,市镇街道两旁是红瓦石雕的两层楼房,共有店屋30余间。又在黄梨厂旁建起一座大花园,供职工娱乐休息;还开辟一个淡水湖,供职工游泳;亲自设计兴建一座可容千人并以故乡祖字“六观”命名的戏院和一所公余俱乐部。1932年得新马侨领李光前、陈文确的资助和当地热心教育人士的支持,创办明德学校,荆伦连任9年明德学校董事长。从此荆召、荆伦兄弟名扬新马各地。李光前器重荆伦的才能,任命他为南益火锯厂、高达火锯厂、南益黄梨厂、南益树胶园、北于那那南马黄梨园以及新邦会金南马黄梨园等6座工厂的总经理。1950年又兼任新加坡永成兴有限公司董事主席和多届的振林山公余俱乐部主席。

振林山位于马来亚柔佛的南部,是个闻名东南亚各地的著名港口,当人们谈起这里的开港史,谁都不会忘记荆召兄弟俩开拓的功绩,称赞他们是“振林山的港主”。

荆召曾在1907年参加孙中山在南洋各地建立的同盟会支部,并分别在马六甲与槟榔屿组织同盟会分支部,发展盟员,筹集经费,资助孙中山。中华民国成立时,孙中山电请荆召回国任职,但他为了发展侨居国事业婉言辞谢。1928年,荆召捐献5000元给家乡三高小学,同时大力资助修建德化城关“云龙桥”。抗战前夕,荆伦还在德化南埕至石龙溪沿溪两岸发展种植业,发动华侨合股投资10余万元,经南京国民政府注册,成立“南埕华侨种植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后。垦植土地70余亩,发展油茶、油桐、杉松,以及梨、李、栗等作物。为德化华侨投资最多的垦植业。1938年荆伦返回新加坡前,还到霞山、大溪一带勘察,自已投资国币2万余元,创办“东南公司华侨林场”,该林场拥有土地面移539。35亩,培植的杉木相当可观,仅1958年就砍伐了l000立方米。

荆召卒于1912年;荆伦卒于1962年。

上一篇:肖德清

下一篇:陈宗子

Copyright © fangzhi.dehu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共德化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术支持:憨鼠网络 | 德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