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述贤列传
李述贤,字子杰,惠安县螺城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生。民国15年(1926年)中学毕业后即从事小学教学工作。民国19年入南京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深造,接受陶行知“大众教育”、“生活教育,思想。同年秋,晓庄师范被封闭,述贤离开南京,受聘为金门县古宁小学生活主任,开始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
民国27年(1938年),金门、厦门相继被日本军队侵占,难民流离失所。翌年述贤得德化爱国华侨叶乃矧、商人苏由甲捐资万余元购置教学设备,并得程田寺住持释照捐寺租为日常经费,假程田寺为校舍,创办私立德化县风林慈儿院,述贤任院长,其夫人吴秀珊为教师。
凤林慈儿院主要收容沦陷区金门、厦门的难童以及抗日战争阵亡将士的遗孤和征属子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南洋侨汇中断,又尽力收容闽南侨区的难童,也收容德化、永春、大田诸县的一些孤儿,前后6年,共收容200余人。初办院时,60多个难童、孤儿面黄肌瘦,常患疟疾,述贤和夫人吴秀珊除安排好院生的生活,想方设法增强他们体质,治愈难童、孤儿的心灵创伤外,还千方百计医治患病儿童,把他们视同亲生儿女。慈儿院开办不到6个月,遭日机轰炸,师生幸未伤亡,校舍却被炸毁,教具损失严重,院部几成废墟。述贤毫不气馁,率全院师生动手重建慈儿院。
述贤在慈儿院全面实践陶行知“,上活教育”思想。针对院生程度参差不齐,采用“小先生制”,互教互学;在学文化的同时,注意教院生学农、学工、学商.院设农牧场供师生种粮食、蔬菜、养殖家禽家畜;并引进“可可”试种成功,还将师生培育的德化名贵茶花——“十八学士”义卖一千多元全部捐献给前线抗日战士。学工设有陶瓷制坯、瓷彩、水印、制鞋等四个工场,还有理发室。按院生的生产技能与兴趣,发展其才智。由于述贤能根据实际情况办学,惨淡经营了三年,全院一切经费自给一半,五年自给三分之二。从此,德化凤林慈儿院驰名八闽。各地报刊纷纷著文介绍。
民国33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尽毕生之力协助述贤办学的吴秀珊病故,时年仅33岁。三十日,李述贤也因过度辛劳与悲痛而去世,时年38岁,夫妇相继辞世,慈儿院师生以及德化各界为之举行追悼会,并修坟立碑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