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必捷列传
王必捷,字乔筒,德化县城西门人,清康熙四年(1665年)生。他与进士出身的胞弟必昌志趣殊异,24岁就投笔经商。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年已46岁的必捷毅然渡海到台湾经商。因理财有方,被当地汉人施文标员外延请协掌淡水地区田庄,该田庄近高山族系平埔族山寨傀儡山。必捷又结识熟谙高山族语言民俗的钟旺其人。
康熙五十一年十月初,钟旺引必捷认识高山族勃朗社酋长匏狼烟。双方以平埔人习俗“割发折箭设誓.”必捷以青布、红哗叽及丹铅珠赠送酋长;酋长以鹿、獐和刺竹回赠。勃朗社热情好客,百余人夹道以该族最高礼节,逐个与必捷“亲鼻”以示敬意,如汉族礼节“作揖”。
勃朗社尚处于氏族社会状态。必捷目睹高山族同胞“所居皆石洞,门窦低窄,男女相处而不相乱。有死者则分器物之一,同埋洞中。护守百日,别开石洞以居。煨山芋为粮,杂食黍枸杞子、叶下红等食物。不养鸡豕。不识岁时,种植视树木萌芽为候。”
勃朗社酋长钦慕必捷才华,托钟旺作媒,撮合其妹巴加林·喇娜觅与必捷定亲,并在山寨成婚。越年春,必捷方携妻下山。婚后三年,喇娜觅晓闽南语,与漳泉人无异。并生一男一女,子名嘉宗,女名银娘。
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台湾爆发朱一贵为首的反清武装起义。清廷调兵镇压。必捷经勃朗社酋长介绍,举家逃入深山中的高山族部落陈阿修社、力力社避乱。战后,施文标函请必捷归庄。力力社酋长邦蔚兰挽留不住,乃依高山族占老民俗,祭祀路神,“祖竹放镖以卜,镖皆著竹,大吉”,如礼送其下山。清
雍正四年(1729年),必捷举家返归阔别20年的故乡德化。次年,喇娜觅病故。清乾隆三年(1738年),必捷重往台湾,子嘉宗随行。年余,必捷病卒于台南。子护送灵枢归葬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