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名士

二、名士

蔡愔

蔡愔,后漢人。官郎中,爲我國往西天取經的第一人,又是梵文的翻譯者。

東漢明帝劉莊在永平八年(公元65年)的一天夜晚,夢見一個身高丈許,項背放光,能飛簷越壁的奇人。次日召見文武百官,問是何兆?博士傅毅告訴明帝,西方有神,其名叫“佛”,正如陛下所夢見的。

信以爲真的明帝,就派郎中(博士)蔡愔、秦景等10多位使者,出使天竺(古印度)求取佛法。行至大月氏(新疆伊犁)境內,正好遇上在當地傳教的天竺高僧迦葉騰和竺法蘭。蔡愔等人邀請他們同來中國。他們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越蔥嶺、穿流沙,跋山涉水,永平10年,回到國都洛陽。蔡愔等人取回的佛經,名叫《四十二章經》,也就是佛教傳入我國后的第一部經卷,留傳至今。

漢明帝對二位印度高僧極爲敬重,親自接待,并將他們安置在鴻臚寺暫住。鴻臚寺是當時掌管外交事務的官署。明帝于第二年命人在當時的洛陽城西修建僧院,以馱經的白馬和鴻臚寺的“寺”字命名,建立了中國的第一座佛寺——白馬寺。后來蔡愔也在白馬寺參與翻譯佛教經典。由此,全國各地隨著佛教的傳布,均先后按白馬寺建築形式,建築僧侶奉佛的寺院。至五代十國顯德二年,泉州開元寺名僧守珍,也到德化貴湖裏一帶傳教,在湖山建築獨具宗教特色的寺院。

林庚一

林庚一(1281——1363年),原名得庚,字惟忠,號元盛。楊梅上團大龍(今楊梅村大蛇)人。他的祖先林楊休于宋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得中進士,破天荒地爲德化登第第一人。后于寧宗年間又有叔祖林洽、林瀛相繼登第,一門三進士,時在山區,尚屬鮮有。數傳至他的父親林安福,從大龍遷入貴湖裏湖頭村,惟忠于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正月初七日,出生于湖山水尾厝的世代書香之家。

惟忠自幼聰敏好學,勤誦書史,博古通今,因元朝世亂,地方不靖,科舉中止。自皇慶元年(1312年)至至正廿三年(1363年)歷任貴湖于長,爲人剛直重義,深得里民的擁護。平生尤留連山水,優遊名勝古跡以自娛。所到之處,皆留下翰墨。寫了許多詩詞歌賦,惜未成輯,僅留其晚年的代表作品《登龍珠樓》詩曰:

雲上高樓養老年,倚樓爲主食爲先;

托天樂業隨吾令,得地營生在我緣。

積善傳家人有慶,憑心種福果綿延;

滿堂孫子談談笑,莫此蓬萊洞里仙。

相傳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有一夜,林庚一夢見湖山北岩(后更名爲湖山寺)許了他、鄭道徽二禪師,特地到他家拜訪。他們在左廂的書室接待相談。二師進言道;“君若肯許我作道場建立寺院,當崇祀于先祖爲檀樾主,願再擇十八處上乘寶地相酬,惟忠慨然允諾,并共立盟券。”事畢,突然蘇醒,夢裏的事情,依稀如在。即起床往書室查看底細,又見夢中簽定的盟券放在書案之上,他遂收起妥爲珍藏,而流傳后世。

元泰定二年(1325年),時庚一已四十有五,他按與神明結盟之約,遷祖墳于李田眠象山中。同時舉家搬遷桂陽。桂陽原在貴湖里的一片原始森林之中,古木參天,猛獸經常出沒,宋淳佑年間尤溪廿九都邱福九本想前往開拓,聽見山虎成群怒吼,不敢栖息,即轉去永梧村落戶。后隔80多年,惟忠進入該地時,卻不遭老虎干擾,唯見中間落洋之處,叢生桂樹,許鄭的神明指點曰:此是金龜下水形的吉地,能成爲祖基。惟忠在金龜背上建架大樓名曰:“龍珠樓”,數代之后,果然昌盛發達。他輿彭坑淩氏二娘結合,連生五子,即孟四、孟五、孟八、孟十、甲二。長次二房定居桂陽,其余三子,分支于水口上湖及沙縣美列等地。

明代洪武年間,貴湖里的中心地帶人口漸多,因爲該處的桂樹向陽叢生,故以桂陽定爲鄉名,延續至今不變。由此林惟忠成爲開拓桂陽林姓的始祖。況且許鄭二僧成佛之后,非常顯赫,百求百應。在他生前傳道十三個自然村(古稱十三保)的信徒,捐資聯合在湖頭村原林家遷出祖墳的遺址上,擴建香林寺。落成之後,香林正殿的右廂花廳,立林庚一神主牌與許鄭祖師并祀,四時香火不斷。

淩輝

淩輝,字清峰(1389~1461年),德化葛坑鄉棠棣村(今田地村)人,淩天德之子。輝少年就學于湖頭香林寺內的香山社學。天資聰敏過人。文章過目成誦。14歲入泮第五名。17歲乙酉科(1405年)得中舉人第十名。贏得府省兩試之前茅。24歲,壬辰科(1412年)登進士后,深得朝廷重用。經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朝。歷任廣東道監察禦史,河南道監察禦史,江西按察司副使,都察院監察禦史,中憲大夫等職。爲官廉節自持,長達33年之連續政曆。辭官后于天順二年(1458年)參與編修《大明一統志》,并纂修《德化縣誌》,及《棠棣淩氏族譜》。

輝任職期間,因素性皈佛,曾帶香林寺祖師香火,跟隨明成祖東征北伐,攻克幽州,掃平塞北蒙古瓦剌軍的擾亂。得勝之時,曾請封許鄭二佛之諡號,以報神兵助戰之功。永樂十九年(1421年)春,輝又隨駕遷都于北京。

晚年,淩輝遷居于尤溪縣阪面鄉。在蓬萊山下,玉溪河畔,建一座栢府堂,坐南朝北,(己亥兼丙壬)。分三進布局,有上下二堂及門榭,左右橫厝等相聯的建築群,占地1200平方米、又于附近鼎建兩條木橋,以利德化、尤溪兩縣人民的交通。

后人在淩輝故居題一聯曰:

封三省以征蠻,威武奮揚,中外鹹欽明禦史;

佐四朝而治國,功勳遠大,古今共仰淩憲台。

曾灝

曾灝,上涌鄉曾阪村人。少年在香林寺內的社學讀書。與棠棣村淩輝是友好同學,胸懷大志,相與議論國家時政的大事。后來,竟于永樂十八年(1420年)庚子科考中舉人,步上政治臺階,授任廣東瓊山縣(今屬海南省)正堂。在任職期間,勤政愛民,大有聲譽,尤以審斷民案最爲著稱(案例詳見本志民間傳說)。

曾灝中年致仕后,壯心不已,更積極從事鄉中的慈善事業,曾爲首重建香林寺的觀音合一座。其建築形式獨具一格,全座爲六角五層寶塔的形狀。每屑都有飛簷畫欄,窗沿及簷上雕刻各種人物,飛禽走獸,奇花异木等藝術珍品,八面琳琅,壯麗雅觀。最頂層奉祀觀音大士,并掛有淩輝題贈慈航普渡的牌匾。第三層爲寬敞的會客廳,吸引歷代文人墨客在此題詩作賦。如此精湛的設計,顯示出曾灝的文人風度。

林雲義

林雲義,別名大輝。檀樾桂陽鄉溪洋村人。生于清道光廿八年(公元1848年),享年81歲。在香林地區算是首富。其產業有本鄉溪洋、安章、彭坑等地大部份田產及山林。還遠及葛坑鄉李田和上涌鄉下涌村北洋的部份土地,共有一千多擔的田租,素稱“萬金翁”。他處世秉直,和藹待人,對公益慈善事業,即慷慨解囊,相助鼎成。并且有8個俊秀兒子,共輔家業,俾使財富日臻。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香林寺遭受回祿之難,于民國6年複建之時,因佳兒忠路才干出眾,善于辦理公務,受公眾的擁戴,推他爲香林寺的協董,曾經起帶頭作用,爲首獻出鉅資大洋1000銀元,相當現在人民幣5萬元(按當時糧價每擔為大洋1元,大洋1000銀元可購1000擔糧食。而今糧價每擔爲人民幣50元,所以1000擔糧食總值達5萬元。)爾后,他所獻的資金,隨著工程的進展,先后如數交足。通過香林地區弟子的共同努力,花10年時間的整修,連片的寺宇才全部落成,規模宏大,煥然一新,成爲德化四大名寺最壯觀輝煌的一座。而許鄭祖師,卻無忘在建寺中獻資最多,出力較大的雲義施主,題曰:

雲義施主,素行慈善。玉成建寺,恩德無窮。

滄海桑田,世變有常。家產難保,唯佑子孫。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了,開展社會改革,在“土改”運動中,雲義的兒孫,有10多戶被評爲地主,接受強制勞動改造,多余的土地全部沒收,分配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他的家業真的徹底破產了,他的八個兒子皆有相傳,三代23孫,四代36孫,五代41孫,男女共100多人。其中長子忠路即香林寺的協董,他的子孫較多,除在本鄉之外,還有落籍外地順昌縣的子孫。而季子成奎的長子開泰生四子十孫,總之可謂爪瓞綿長,繁衍昌熾。

陳慶南

陳慶南,號學程(1888~1951年)。國畫師。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正月廿六日辰時,生于德化縣桂陽鄉彭坑村祿城大嶺大興堂。父親陳思德,靠自耕數十畝地,維持家計,并培育他成才。他1O歲入學,秉性聰明,尤好畫工。民國三年(1914年)夏,畢業于福建高等師範美術專科。系清末廢科舉,辦新學的首批大專畢業生。

慶南,美術工底超群,一出校即受聘福州省立一中,繼集美商校擔任美術教師近5年,大大發揮了他的藝術造詣,特別墨梅技巧別具一格,有“傲梅羞月”之稱。在香林寺正殿的壁畫有他墨梅的作品(見本志彩畫),他把梅花耐霜傲雪,迎春而綻的清高氣魄,襯對輕雲攬月,且淡且濃,又暗又明的浪漫景色,潛化得無限清雅幽默。尤其在夜晚燈光映照下,恍惚可見那雲月穎穎在動。所以在參加全省畫展中,榮獲一等獎。獎評價每幅單條售值20塊銀元。譽與仙遊的著名畫家李霞齊名。

慶南的畫,繼承了中國畫的優秀傳統技法,尤其學習了揚州八怪之一黃慎的人物畫技巧,融化成爲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如他在香林寺畫的四幅八仙圖(每幅2個人物),各具姿態,個性鮮明,仙風道骨,形神逼真,猶有文人的風雅,那種舒暢愉快表情,描繪的維妙維肖,令人讚歎不已。

由于慶南的畫技卓著,博得省長薩鎮冰的賞識,于民國七年(1918年),調他任省督辦公署參議兼閩南招撫員。民國十二年先後擢爲大田、漳平、德化縣知事,后改任省警備司令部參謀長。不久,因厭煩戎馬生涯,又轉到文化教育部門服務。

他繼省立一中,集美商校中斷從事軍政之后,接續擔任三民中學,省立第十二中學、德化潯北中學,德化培風中學,德化鄉村簡易師範,德化陶瓷學校,私立尚養農校,達24年的教員,教導主任,校長的教壇生涯。1945年抗戰勝利后,鑒于省立德化師范遷設南安,抗戰內遷德化的晉江中學遷回泉州,本縣僅有縣立初中一所,出現全縣學生就學的杯水車薪之急。于是慶南及時果斷地提出振興中等專業教育措施。先是帶頭募捐,自獻田租122.24畝(據教育廳立案資料)。作爲辦學基金和生產實驗園地,后成獨資,嘔心瀝血,于同年8月在上涌創辦符合山區發展生產特點的農、林、牧爲主的尚養農校。該校1945年春季招生至1952年與莆田夾際農校,泉州民生農校合併成晉江地區農校爲止,共畢業六屆200多人的中、初級專業知識人才。有的通過這一階梯的昇華繼續深造成爲現代“四化”建設服務的工程師、教授。分布省內外各地,充當機關幹部或人民教師。

賴其鋒

賴其鋒,原名思考,號銳生(1890~1953年),世居德化縣九仙山麓的上涌鄉桂林村。民國九年(1920年),畢業于河北保定軍官學校步兵科。歷經20多年的戎馬生涯,曾任東路討賊軍第一混成旅一團一營營長,陸軍49師,師部少校參謀,294團中校團附等職。

他從行伍解甲后,轉任尚養高農的國文教師,教務(導)主任。一生精心鑽研文學,雖軍旅之間亦不釋卷,對詩詞歌賦,造詣頗深。在工余之時,集四百余首的精粹律詩,輯成《盾鼻墨痕》一書問世。還有一本未定草《冤獄案》的文稿,現存于縣檔案館。

其鋒老年信仰佛教,在他《無題》詩曰:

亂世誰將直道持,滿腔心事祗燈知;

幽明對汝皆無愧,衾影盟天那忍欺,

幾見因人恣鬼蜮,不妨呼我作獃痴,

年來妄念都消卻,且展《南華》一誦之。

表現出虛玄的崇佛思想。在鼎建香林寺之時,天王殿中的對聯,大多是他的作品(見本寺藝文篇),其才氣豪放,令人讚賞。

許墨林

許墨林(1892~1974年),德化縣赤水鎮福全村人。父親許興是聞名遐邇的木匠。他只讀6年的私塾,便輟學隨父學藝,專攻花鳥及人物木雕。民國八年(1919年),被桂陽的董事邀請鼎建德化四大名刹的香林寺。他按寺院布局獨特的建築設計,精心施工,并帶領師徒,根據祖傳的舊法,發揮傳統的技術,認真操作,先后花十二年的功夫,完成一片氣勢雄偉,巍峨壯觀,具有宗教特色的建築群。其工程質量,在當時稱爲上乘,受廣大群眾所讚揚。

墨林在香林寺的建築成就有二:

①大木構架采用民國初年流行的穿斗式結構,選料認真,斗拱、拄枋的榫卯,加工細致,節點搭交嚴密,構件橫平豎直,符合大木操作規範。特別是主要樑柱用材料比較粗壯完美,材質等級高,保證了整座木框架有足夠的建築剛度。香林主殿的四枝內柱,皆用整根的油杉制作。圓度攏大,一人雙手抱圍不上,外加朱漆,十分壯觀,可稱寺中一絕。

②細木作工藝棟樑、椽筒及主要門窗的鏤刻精致細密,紋樣豐富多采,既有幾何圖案又有花獸花卉。尤其祖師殿前的佛龕,他以鏤雕、透雕、浮雕等造型藝術手法,鐫刻的十八羅漢,各具神態,栩栩如生。其刀法純熟洗練,綫條流暢,遒勁有力,標誌着師傅所具有的高超技藝水準。

此外墨林還在他的家鄉英顯官鐫刻《唐堯聘虞舜》、《商湯聘伊尹》、《武丁聘傅說》、《文王聘太公》等四聘圖像,亦甚宛然。

墨林不但精于建築木雕,尤擅長于泥塑佛像。據傳英顯官的許公祖師的塑像,是他在建築香林寺完工之后,摹仿該寺祖師佛像的體型回鄉親自雕塑的,被群眾視爲珍貴的文物,歷經滄桑,妥爲保存至今。

蘇永顯

蘇永顯(1915~1994年),又名芹謨,葛坑鄉富地村人。民國四年六月出生于世代尚武之家。父名蘇克美追隨蘇億回應孫中山發動的推翻帝制的革命運動,曾任民軍副團長,1930年病亡。時永顯年方16歲,小學畢業立志掃清世亂。父亡后殘部星散,只帶十多人隱居家鄉,拍賣田產,充作軍餉,待機東山再起,乘官方剿匪之機于1940年投效省保安處處長黃珍吾,被委派爲剿辦德化北區(包括現在上涌、湯頭、桂陽、葛坑等鄉)的協剿隊隊長。平定土匪之后,省保安處任命永顯爲霞浦縣防空哨長及壽寧縣防空隊長,抗戰勝利后退伍,1945至1946年往臺灣省臺北市學醫,學成后務醫爲業。

1948年堅持棄暗投明的立場,參加過中共特別黨員張強的福建自治同盟,中共閩西南遊擊隊領導的武裝斗爭,曾任永(春)德(化)遊擊隊副大隊長。閩粵贛邊縱隊八支四團三營廿六連連長,永春縣大隊四中隊長,德化縣大隊二中隊長,中國人民解放軍260團參謀,惠安縣人武部干事,1955年復員,在葛坑鄉保健院任中醫師。1979年離休。

1980至1989年被選爲縣政協委員,其間又被群眾推舉爲香林寺修建董事會名譽副董事長。他真正如佛經所說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自從戎解甲轉爲勸善修身,他在抗戰勝利后曾親自跑到福清縣救出江西省蘇維埃主席楊道明(現在永泰縣闇亭寺住持及省政協委員)。又通過縣政協主席徐錫飽和臺胞鄭點金的關係與臺北縣土城鄉廣承岩的住持釋道空聯系,答應投資支持香林寺的複建,因爲他的俗籍是永春人,即轉向家鄉投資,其事雖未成果,卻費了許多精神,但人生有限至1994年8月臨終前夕,還過問修建香林寺的籌備情況,足見他熱衷于慈善事業的一片虔誠之心。

Copyright © fangzhi.dehu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共德化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术支持:憨鼠网络 | 德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