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歷史沿革

第一節 歷史沿革

香林有著令鄉人世世代代自豪的悠久歷史和光輝燦爛的文化。它的演進至少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封建社會時期。

印度釋迦牟尼如來(公元前625-544年),爲佛教的締造者。以明心見性,得無上正覺,普度眾生爲宗旨。前漢季世始傳入中國。后人以如來別世成佛之年(公元前544年)爲佛曆之紀元1993年是佛曆2537年,如今中國佛教協會均用此紀年。

后漢明帝永和十年(佛曆611年),蔡愔奉命至天竺國(古印度)求佛法歸。在河南洛陽創立白馬寺,作爲佛教的活動埸所,为我國佛寺之始,由此法流東土,廣演萬代禪宗。

西晉武帝太康三年(佛曆826年)福州已經有了‘紹因寺',它是本省最早的一座佛寺。

晉太康九年(佛曆832年),南安九日山建立‘延福寺',爲閩南最早的寺院。

唐開元四年(佛曆1260年),沙縣鄒無比來居九仙山,曾經雇工放牛,栽茶植果,與其徒普惠創建靈鷲岩,並集眾講經傳道,爲德化佛教最早的傳授人。

五代十國(佛曆1451--1504年),篤信佛教的王審知及其家族統治福建,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給予僧人以優厚的待遇,促進佛教在全省發展到鼎盛時期。

后周顯德二年(佛曆1499年),泉州開元寺深沙院首僧釋守珍率徒2人至貴湖裏湖山一帶進行傳教活動,并在當地附近的仙苑、湖山、科山、李田、仙茶、旺瑤、佐賢、大美、上黨、桂陽、鳳梧、棠棣、西林等13個自然村(古稱13保),募資興建佛寺于湖山之北,名曰“湖山寺”。

宋天聖元年(佛曆1567年)禪師許了他,嫌其地隘、弗足緇流之發展,乃擇桂陽之地,與林家換湖山西林,與師弟鄭道徽同協其事,創建西林寺,二年賜額香林院。后二師趺逝成佛,前人塑許、鄭二佛,供奉于香林後殿,累世燈燈相傳,已有千年的悠久歷史。

香林寺之僧侶在舊社會日日鳴鐘擊鼓,念經拜讖,宣講佛門三學(戒、定、慧),和五戒(戒殺、戒盜、戒淫、戒妄、戒酒。)或闡述“因果輪回”之理,以爲人的靈魂從原始以來,就存在着按照人一生行爲的善惡,死后定要受各種報應,勸人“行善”、“積德”。“清心”去“欲”以脫離苦海。這種崇佛修行的思想意識,成为歷代統治階級的精神支柱之一,在漫長的封建時代對世上的人民有廣泛的影響。

明建文二年(佛曆1944年),桂陽、曾阪、棠棣、湖頭等地,又在香林寺東樓設“香山社學”,招收青年學生,授以《四書》、《五經》和封建倫理哲學。在此儒釋兩家,相聚一堂之內,也爲封建社會造就了一批統治階級人才,對于地方教育事業起了推進的作用。

清代乾隆年間,佛事活動發展到最高峰,全寺僧人達99人。清末辛亥革命后,民國期間突降衰落,至土地改革時,只剩寺田lOO多擔,僧人和勤雜人員各1人維持其佛事而己。不久僧人還俗務農,1970年寺宇被德化煤礦借作辦事機構之用。1979年初又被煤礦工人失火焚燒,但其傅統文化,和遺存的風物卻仍然煥發它的光輝。

附:香林寺創建和修建時間表

QQ截图20190327153820.jpg

香林寺古建築面積

1、殿后林園62×30米=1860平方米

2、祖師殿(包括左右兩小廳)42×20米=840平方米

3、釋迦殿(祖師殿前至釋迦廳包括左右橫樓)

62×25米=1550平方米

4、金剛殿(釋迦廳前至金剛堂前包括左右二方池及東西樓)

62×20米=1240平方米

5、大門房(金剛堂前及埕)50×15=750平方米

6、半月池(門前臺階至半月池)45×15=600平方米

7、觀音閣45×20=900平方米

8、上護界亭30×15=450平方米

9、下護界亭30×15=45=平方米

10、廚房橫厝(包括廁所)40×12=480平方米

合計9120平方米。

Copyright © fangzhi.dehu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共德化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术支持:憨鼠网络 | 德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