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衣着
德化在清朝以前,民间多以家织土布缝制传统的汉装衣裤。辛亥革命以后,革命党入和学校学生时兴中山装。民国中期,社会上层妇女流行旗袍,但汉装服式仍为农村主要服式。解放后,男青年时兴灰色中山装,内配衬衣,冬季外加"列宁装"式棉衣。女青年时兴"列宁服"(对襟、显领、双排扣、斜插袋)。几年后,女装演变为对襟直钮二开袋女式衣,配女中山装裤。男女青年各自根据气候和棉布厚薄,分置冬夏装。
改革开放以后,初期流行"喇叭裤"、敞领外套。80年代中期,"喇叭裤"失时,开始流行紧身直筒裤,监改造显领衣组成套装。接着各种新款式服装陆续出台,特别是电影、电视节目的时装表演,对外交往的日益活跃,更刺激了时装的发展。正当时装兴起之际,针织服装又发展成为外衣化,並演变成为系列化。相继西装兴起,高档西装一套400~500百元,除了老年多穿中山装外,绝大部份的中青年都着西装或皮茄克、猎装,夏令着T恤衫等。妇女界除了老年妇女的汉装和对襟女装,中青年妇女都着时装。1990年前后,在时装发展过程中裙装兴起,长裙、霞帔、短裙、直裙、带裙、裤裙、连衣裙、百褶裙、迷你裙、西式裙,品种体式繁多,并形成系列化。各种服装都在围绕体现体型美、色彩美、材料美。缀件美,造型美等美感,力求达到美的和谐统一,展现美的新潮。布质有棉料、毛料、羽毛料、丝料,化纤料,尤以化纤料的布销路较大。饰料花色图寨分门别类,庄重、豪华、清秀、艳冶、浅淡深浓各现风韵、令人有万紫于红的感受。全县现有时装零售店和时装缝纫店数百家,出售和制作各种时装上千种。农民从市场购买成衣日益增多。1990年抽样调查,农村居民人均购买棉布0.37米,化纤布2.12米,用于衣着的支出占生活消费品总支出的8.240c/o。从1954年棉布实行计划供应,最困难的1961年每人年供2.5市尺,到1983年取消布票敞开供应,长达30年。
鞋,旧时,男人多数穿自制平底圆口布鞋,少数穿木底布靴,穷人也穿木屐。女人绝六多数穿裹足绣花鞋,配短统"色裤";天足女人穿圆口绊带布鞋。民国后期,市场开始出现椽胶包边的胶底万里鞋和全胶质圆口雨鞋。但只有少数富人才能买得起。解放后的50年代,除当地产的各种布鞋外,上海产的万里鞋。球鞋、雨鞋、皮鞋诵入县内市场,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三年困难时,胶鞋和半胶鞋实行分配供应。1963年以后,无口布鞋、万里鞋、雨鞋、解放鞋、长统雨鞋、皮鞋、泡沫人字拖鞋,塑料凉鞋。恢复正常供应。其中后四项曾一度走俏,而万里鞋进入70年代开始失时。
改革开放以后,由衣服开始,次及鞋帽,各种款式经历了增变和突变。1979年以后松紧鞋应市,男女通用,行销遍及城乡,其次是女式尖头高跟皮鞋兴起,几年过去,高跟又发展为尖跟,鞋式婀娜娟秀,先由城镇开始逐步推向农村,成为女式丰要鞋种之一。1979年前后男式皮鞋主要是"三节皮鞋"。稍后,半胶运动鞋应市,並一度走俏。皮鞋除了传统的大头皮鞋、三节小头皮鞋、二节无带皮鞋和劳保翻皮皮鞋而外,诸多新品种源源上市。在品种上超过了解放后的任何时期。其间,一种类似三节皮鞋的新品静,造型新颖,成为皮鞋中的高档品,每双价格180多元。女式尖头尖跟高档皮鞋每双200多元。各种鞋样体式更是五花八门,琳琅满目,泡沫、塑料、人造革的各利颜色和款式的男森拖鞋、凉鞋、草绿色的男女解放鞋,白色的各种男女球鞋,各种颜色的长统男女雨鞋,多种式样、多种颜色的男女皮鞋,构成了市场鞋文化的光圈。
帽,清末民初,小孩戴帽箍,成年男子带缎帽,一部分人带线帽,少数老人带布制风帽、线帽。民国中、后期流行羊毛帽、社会上层城镇街市盛行"盖子帽",解放后,时行灰色人角帽和铺棉盖子帽。60年代后期,流行解放军帽。上年绍的也裁棉盖帽,毛织篇形帽。改革开放以后,老人时行鸦舌帽,小孩多数戴人造革盖帽。近年来由于衣着充足,保温条件改善除老人,小孩和一些职业需要的人戴帽而外,中。青年很少戴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