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邮电
一、机构德化于宋乾德二年(964年)置龙浔驿,太平兴国三年(979年)增置上涌驿。后又改设石山、邱店(国宝)、赤水、半林、汤头、汤尾、中腰等铺,通往尤溪县。元袭宋制。明代增设县前、高阳二铺,邮通永春。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增设绮阳、苦菁洋二铺,开通大田邮路。清中后期,驿、铺衰落,末期全废。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设德化邮政代办所.民国3年(1914年)全国实行邮区制,德化设邮政局,监在赤水、水口、三班、英山设邮政代办所。民国10年,德化由瞰局列为三等局,隶属厦门邮政总局。民国19年,县政府设电话组。民国24年德化设电报局,收发防空警报。民国27年县政府电话班改为电话室。至1949年邮电工作人员为20员。解放后,邮政和电信合并成立邮电局,列为七等局。下设赤水、水口、三班、英山4个邮政代办所。同年3月县人良政府电话室并入邮电局统一管理。1962年建长途通讯枢纽载波站。1969年12月邮电局分设电讯和邮政两局。1974年合并为邮电局,属晋江地区邮电局领导,设话务、报务、机线、邮政5组和载波室。下置3个邮电支局、3个邮电所和8个邮政所。1988年改设邮政支局1个,邮电所3个,邮政所8个,共134个人员、邮、电畅通世界大部份地区。(1989年装置2000门HTO9长、市农合--自动系统,通世界156个国家,国内400多个城市,以及港、澳、台等)。德化自有邮电机构以来都属官方所有;解放以后的邮电机构属国家所有。
三、业务
宋代的驿站和铺点,都为官方的通讯机构。平时由驿吏和铺兵轮流值班,各铺备马,以便传递人员的住宿和换马更员。遇有紧急文书,以鞍马日夜兼程传递。清末,德化仍在以人力徒步传递信件.民国初期的邮局才开始办理平信、挂号信、包裹的邮寄;少量汇款和少量报刊的发行;同时出售邮票。民国19年(1930年)才增办侨汇和保险;同时政府电话班也开办长途电话,但业务量少,市内电话也不上10部。民国27年(1938年)县府电话室开始装用20门西门子交换机,电话范围可经赤水、雷峰二个交换点达到上涌、葛坑、瑞坂、南埕、水口5部电话机。这些设备都只归政府和驻军使用。
解放以后,邮电业务逐步得到发展。1949年,邮电业务有函件16.24万件,包件0.07万件,汇票O.50万件,报刊2.07万件。机要件由军、政内部直送,长途电话963张,市内电话8部,电报634件。以后随着政治和经济的起落而业务量发生有所增减。先后开展的业务有信件、明信片、印刷品,挂号邮件、快递挂号邮件,普通汇款、侨汇、报刊发行,后又增办保价印刷品、保价信函,保价包裹,快递小包、国际小包、国际防空信函。1957年开始办理机要通信,电汇,报刊零售业务。解放后不但长途电话扩大地区范围、设备不断改善,电话种类也逐步增加,有代号电话、特种电话、紧急调度电话、政务电话、普通电话和公务电话。1964年又开始港、澳和国际电话业务.1960年的长途电话接近1.5万张。1978年接近2.4万张电话由1952年的17单机发展到1978年110单机。市内电话由1950年的8台发展1978年的162台。电报由1950年的654张发展到1978年的42163张。改革开放以后,业务发展速度更快,1987年,函件达到62.52万件,包件达0.35万件,汇款达3.25万元,机要文件0.07万件,长途电语58.527张,市内电话478部,农村电话205部。是有史以来邮电畅通最好时期。1989年8月,2000门自动电话开通.后,话机总量发展到594部,其中私人电话131部。1992年12月26日开通5000门程控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