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交通运输

第三节 交通运输

一、所有制

(一)公路

清末民初,德化通向县外的大路有:至永春、至仙游、至大田、至尤溪、至永泰五条。大路所经各地,沿途乡村均按各自的地段维修,供过往行人徒步和挑运。民国13年(1924年),县开通由城关经三班至永春四班接线的公路;此后,陆续开通至永春苏坑、至赤水、至盖德,至西山等各线,均由政府组织,民工无偿开路,虽未宣布权属,实为政府所有。解放以后的公路开建,多为国家投资,或公办民助,或民办公助,完工后由国家拨款养护,路权统归国家所有,人民公用。

(二)车辆

民国14年后,德化陆续有汽车通行,时有民军头目张克武等曾私人购置汽车营运,民国22年(1933年),"泉永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设址富东街,经营汽车运输。为私人合股所有。1954年省运输公司来德化设站、办理汽车营运,为全民所有。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多种所有制:省运输公司德化汽车站所拥有的全部客、货车统为国家所有;小汽车;归有车单位所有;特种用车,如吊车、消防车、救护车、油罐车等为执行公务单位的配备,归单位所有。摩托车和手扶拖拉机,绝大部分为私人所有,少数为原来的公车由私人承包使用,所有权仍属公家;社会车辆中还有私人所有的汽车。

二、筑路

民国13年(1924年),县政府委派徐庆元主管开筑城关经三班至永春四班(现介福)线公路,全长12公里。此为德化首次开筑公路。民国14年夏开建城关至雷峰林厝段公路,全长16公里。民国20年1月,县建设局主持开筑城关至苏坑段公路,与永春衔接。同年,建雷峰至西山段公路,历两年竣工。民国22年民军陈德荣主持开筑城关至赤水段公路。民国25年省建设厅工程处主持开筑赤水至蕉岭公路,与大田县衔接贯通。民国期问所建公路,路基狭窄,路面不平,尤其弯急坡大,只近简易公路标准,唯晋永线勉强使用。抗日战争期间,为阻挡日军侵入,民国28年,当局下令全线破坏殆尽。

解放以后,国家重视公路建设,采取国家投资、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形式进行开建。至1987年,全县共建23条,1006公里,其中省路2条,131.8公里;县道4条,105.1公里;乡道117条、737.7公里(其中等内线54条,416.59公里,等外线28条、145.4公里,待批准线35条、172.71公里)。截至1990年,公路已沟通18个乡镇、170个行政村.同时,还有林业专用线93公里,气象专用线11.2公里。此外,还有机耕路72条,149.7公里。是历来交通最好的时期。

三、运输

德化属多山地形、自古以来,人民群众都以肩挑脚运来解决搬运问题。民国13年虽开通城关至永春四班公路,但当时车辆不多行驶有限。后来晋永线虽然通车,但班次也少,加上路面水毁塌阻,后抗日战争中又破坏殆尽。仅属象征性而已。解放以后,运输有了长足的发展,1951年新辟晋永线穿城而过沟通了南北通途,1953年泉州汽车运输总站在德化城关和赤水设立运输站,有汽车六辆、21座位。此后,公路线陆续发展,构成了县内有上千公里的路网。在运输工具的发展上,1955年城关搬运站购置第一部虎头车,发展到1960年,全县有短途运输用的板车594部。为手推车的全盛时期。此后,自行车也随之普及。随着公路的延伸,运输范围不断扩大,到1990年,全县农村有货车523辆,其中近三分之二个体私车;客车I73辆;单位公务小汽车10辆;特种车l5辆;其他车137辆;自行车400O辆。改革开放以后,民用车辆发展迅速,至1990年全县已有车辆722辆,其中客车127辆,2772座位,特种汽车12辆,单位小汽车上百辆。拖拉机1292台、摩托车1037辆,自行车40000辆,并且普及到公路所到各个乡村。至1990年全县客运量达到206.77万人公里,客运周转量达8354.18万人公里;运货量达到4.15万吨,货运周转量达579.39万吨公里。

1952需1957年交通运输基本情况表

QQ截图20190327164311.jpg

QQ截图20190327164332.jpg

QQ截图20190327164342.jpg

QQ截图20190327164356.jpg

QQ截图20190327164407.jpg

QQ截图20190327164420.jpg

QQ截图20190327164431.jpg

上一篇:第四节 邮电

下一篇:第二节 金融

Copyright © fangzhi.dehu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共德化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术支持:憨鼠网络 | 德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