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科技在生产上的应用

第五节 科技在生产上的应用

一、机构和队伍

解放前,德化科技进步极其缓慢,腐朽没落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关系窒息了科技的进步,没有科技管理机构和科研组织。村落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一些已经领先的技术陷于中断,如瓷业生产上的开片釉、窑变釉、孩儿红等名釉也因瓷器生产间歇而失传,许多生产方式因循守旧。

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科技。1960年3月25日成立德化县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县科委),下设普及、资料、研究、秘书四股。1963年因精简机构县科委撤销。1977年11月25日恢复县科委。1979年10月德化县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县科协)成立,下属各学科分会。与科委合署办公。1989年科委内设秘书、计划条件,科技成果专利三科和科技情报所、科技开发中心。下辖科技服务公司、电子技术服务公司、紫砂陶工艺厂、碳化硅厂、窑炉材料经理部。在县的重视下,1981年,7月三班乡科学协会成立,此后备乡镇都先后成立了科学技术协会,使科技成为有系统组织。

县重视科技队伍的组建和选拔,1985年底全县进行技术职称评定,共评定助理工程师级等初级技术人员265人。1988年又进行了一次评定,全县共有2490人取得专业技术职称,其中高级39人,中级528人,初级1923人。对这些技术人员,县党政机关先后作出了《关于专业技术干部待遇从优的规定》,对政治待遇、学习进修、工作和生活等作出6条规定,1978——l987年全县有434名科技人员加入中国共产党,12名科技人员被评为全国、省、市劳动模范、先进科技工作者、三八红旗手、新长征突击手。县政府还为453位工作满20年的助理工程师以上职称的知识分子的家属办理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1983——199O年县还为农学、工程、医药卫生等11位成绩显著的科技人员晋升奖励工资一级,给在乡一级从事农业、林业、水产的大中专毕业生浮动工资一级。至1997年先后为126位科技人员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问题。

二、科技的运用

(一)农业科技

1982——1985年间,县农业区划办公室对全县农业实行区划,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综合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1981年县农业部门对全县土壤进行了普查,为农业生产韵发展和综合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1985年县林业部门对全县森林进行了普查复查,为林业生产的发展和综合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1983年,县畜牧水产部门对全县草场资源进行了普查,为畜牧业的发展和草场综合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1977年县种予公司推广早稻矮杆良种,“红410、珍红17、密粒红”等,使早季获得增产。1983年,县种子公司和农技站引进早稻良种“78130”和“79106”又使早稻进二步获得增产。1983年春,县抽调各公社领导到三明市沙县参观鉴定杂交水稻良种“汕优63”,至1990年一直成为当家品种.是德化粮食增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并在种子公司和农技站的配合下,在良种场、上涌、浔中、三班等地开展杂交水稻制种。此外,在民间传播的“杂优术”,常规品种,产量接近“杂交水稻”。

1981年春美农科所培育出”潮薯一号“地苗良种、亩产35担。1989年三班农技站引进“湘薯75——65”,亩产也达35担,且薯质较好。

1963年县供销社和县农业局派人到蒙古,调回马铃薯良种————蒙古种,使马铃薯获得增产。农业部门于七十年代末到黑龙江调回马铃薯良种————黑龙江种,也获得增产,但留种发芽率低,留种一年即开始退化。

1984年县经作局在盖德村用枳壳砧木,开展柑桔无病育苗成功。1984年开始采用各种措施,培育柑桔速生良种育苗成功。

1988年三班农技站培育再生稻获得成功。

1990年,县科委开展水稻喷施稀土,获得增产12——22.4%。

1988年,赤水农技站在吉岭千米高山农地栽培“苏玉一号”夏玉米获得成功。

1989年,浔中农技站开展春玉米————晚甘薯模式研究获得成功,实现亩产超吨粮。

1979年,杨梅农技站在该社推广田埂种植大豆,推动大豆生产。

1981年县畜牧兽医站开展槐猪母猪与中约克公猪杂交试验成功。其特点是杂交优势显著,生长快、体型大、瘦肉率高、适应性强,全县普遍推广。

1986年,县畜牧兽医站进行南江黄羊公羊与戴云山母羊杂交成功、使新一代的屠宰率和屠宰胴体比戴云山羊提高2.97%和15.15%。

1983年,畜牧水产局在蕉溪利用温泉流水繁殖罗菲鱼苗试育成功,历时半年,育出33.4万尾,对山区发展养鱼具有现实意义。

1981年,县农业局真菌厂利用红栲、白栲、枫木等裁段种植香菇,推广菌苗13万瓶,收干菇6.3万公斤,产值125万元。

1986年,雷峰嵩阳食用菌厂,利用木屑袋栽香菇获得成功,以后全县推广。

1986年县磨菇办公室推广“床架式”新法栽培草菇获得成功并进行推广。

1965年,县林业局引进水杉在城关试种成功,长势良好,1985年育苗7万多株。

1982年葛坑林场引进黄山松育苗获得成功。

1982年葛坑林场与坑口工区开展杉木与柳杉、马尾松与柳杉混交育苗获得成功。这种育苗法可抑制赤枯病、松苗叶枯病的发生,并能促进生长。

1982年,杨梅“三八”林场用擦树野生苗切杆造林试验获得成功。次年造林2.0亩。

1989年,县林委推广应用容器育苗技术,已造林1.59万亩。

(二)工业科技

1988年,盖德瓷土精制厂利用水力旋流器和瓷力除铁器对瓷土进行精选加工,其质量达到轻工部《日用瓷高岭土标准》一、二、三级标准要求,居国内先进水平。

1987年,德化瓷厂开展稀土在瓷器产品上的应用研究,其制品呈色稳定,瓷质细腻、釉面滋润、烧成温度低,不含铅、镉溶出量。

德化瓷器烧成的窑炉,经历了龙窑、鸡笼窑、阶级窑等阶段,但均以木材为燃料。本世纪5O年代末,德化瓷厂建立第一座倒焰窑,用煤燃烧。六十年代初又建成全国第一座自煤造气烧成隧道窑。1972年5月德化瓷厂开始采用碳化煤球煤气隧道窑烧日用细瓷获得成功,改变了用木材作燃料,并提高了烧成成品率。1983年德化瓷厂利用本省白煤造冷煤气烧制日用瓷获得成功,窑内温度可达1350——1400°C,匣钵损耗可减少15%。

1975年,县科委在大铭实验瓷厂电烤炉用电烤花获得成功。

1978年,德化瓷厂建成电隧道窑,采用电热窑烧建白瓷,温度自动控制,烧成质量较好,甲级品达60%,燃料成本比煤窑降低31%。

1982年,电气化办公室建成罩式电窑,采用罩式电热空气煤气还原问歇窑烧成自瓷,填补了国内电热还原烧成白瓷的空白。

1981年,德化瓷厂建成四个烧嘴螺旋式气氛窑,比倒焰窑增加窑体容量70%,减少油耗70%,烧成时间缩短一半。

l984年,德化瓷研所王其昌等五位同志研制节能蒸笼炉成功。炉用蒸笼形分层装配式结构和新型隔绝保温材料。可用于素烧、彩烧、釉烧,具有烧成周期短、温差小、操作方便等特点。1990年3月28日获国家实用新型第39.515号专种。

1981年,县印刷厂研制成功釉下青花纸。脱纸性能好,娆成跳釉少。

1988年,县工艺瓷砖厂研制成功瓷胎漆器。

1988年,县工艺美术陶瓷厂研制陶瓷装饰云彩工艺。

1987年,德化第二瓷厂试验成功腐蚀金日用细瓷。

1980年,苏清河在东漈瓷厂研制成功白瓷“开片釉”,获省科技成果四等奖。并赴京参加全国科技成果展览。其所作开片釉《圆形文具》获省优秀作品奖。

1982年,德化瓷厂利用优质瓷土,配以多种原料,创制出“宝石黄”新瓷种。

1983年,德化瓷厂杨剑民、刘万居对“中国白”进行创新,研制成功45头玉卉西餐具,获1984年轻工部优质证书,获1985年国家银质奖。

1982年,苏清河在东潦瓷厂用本地金属矿物及其发色机理制成釉水,施用在坯体上,经过烧成,使其产生金属释色和晶体积聚呈色,闪耀出珍珠般的绚丽光辉。称“银丝釉”。

1982年苏清河在东漈瓷厂创作14时《寄艳花瓶》、《芭蕉花瓶》双获全国陶瓷工艺美术创新一等奖,《达摩过江》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设计二等奖。苏进宝创作的《双龙花瓶》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作品三等奖。

1977年,德化瓷厂杨剑民所创作浮雕《孔雀水仙花瓶》获全国陶瓷工艺美术评比优秀作品奖。

1978年,德化瓷厂杨剑民创作《骑凤酒具》获全国陶瓷工艺美术评比优秀作品奖。

1979年轻工部授予德化瓷厂所产的建白瓷雕优质产品证书。该厂于本世纪六十年代研制恢复失传了数百年的建自瓷生产。

1980年德化瓷厂许金茂的瓷雕《八仙舟》和吴远听的瓷雕《莫愁女》获全国陶瓷工艺美术评比优秀奖。

1981年,德化瓷厂许兴泰制作的34公分瓷雕《18手观音》获轻工部优质产品证书。

1982年,德化瓷厂陈德卿创作的瓷雕《观涛观音一》轻工部设计一等奖。周雅各的瓷雕《铁拐李》和《莲花茶具》设计二等奖。

1982年,第二瓷厂李国章创作的瓷雕《妙玉》和《梅花茶具》获轻工部设计一等奖,瓷雕《天山行》和《蓓蕾酒具》获设计二等奖。李国章和陈锦珍共作的《水仙花插》获设计一等奖。

1983年,德化瓷厂陈德卿创作的32公分瓷雕《披坐观音》和许兴泰的瓷雕《坐石观音》获全国陈设瓷质量评比优胜奖。

1983年,国家对外经贸部授予德化瓷厂建白和建自出口品两项荣誉证书。

1983年,德化瓷厂柯宏荣所作瓷雕《李白》、《云中子进剑》、《凤凰文具》;林建良所作《儿童餐具》;陈建国所作《建白花瓶》五项同时获得全国青少年创新竞赛纪念奖。

1984年,许兴泰创作的185公分《立莲渡海观音》瓷雕,获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荣誉证书。

1984年,德化瓷厂刘万居的宝石黄《玉兰茶具》获全国陶瓷质量评比优胜奖。

1984年,第二瓷厂李国章创作的《迎春茶具》和赖锦珍创作《兰花通花花瓶》获全国青工“五小”智慧杯竞赛荣誉证书。

1984年,德化工艺美术陶瓷厂苏玉峰瓷雕《孔雀开屏》获优秀创新作品二等奖。《飞天女》、《十八罗汉朝观音》双获创新作品三等奖。1984年,龙浔陶瓷工艺厂许金盾创作的瓷雕《关公骑马》获全国陶瓷质量评比优秀创新作品三等奖。

1984年,德化工艺美术陶瓷厂许兴泽创作的170公分瓷雕《立龙观音》在参加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中,获凰家珍品金杯奖。许兴林、许兴凯合作的24手观音获批量产品质量银杯奖。苏玉峰创作的瓷雕《飞天女》获创作设计二等奖。东漈瓷厂苏清河创作的《寄艳花瓶》、《芭蕉花瓶》双获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德化瓷厂建白瓷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奖。

1985年,全国陶瓷同行业质量评比,德化瓷厂林质彬的新彩《雪景》挂盘、杨剑民的白刻画《西厢皮灯》、建白刻花《玉卉中餐具》,周雅各的《嫦娥皮灯》和德化厂仿制的《华泰厚胎餐具》均获优胜产品奖。在全圜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中,德化瓷厂许兴泰的瓷雕,《训鹏观音》获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

1985年,德化瓷厂杨剑民所作的316头建自刻花《玉卉中餐具》获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浔中工艺陶瓷厂陈敦毅创作的敦煌牌《渡海观音》,龙浔陶瓷工艺厂许金盾创作的《海玉螺茶具》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金杯奖。县紫砂陶瓷厂颜启沮的《朱玉瓷》获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展览交易会金奖。

1986年,德化瓷厂柯宏荣的瓷雕《济公》获全国陶瓷产品设计二等奖。

获省、厅级奖

1956年,德化瓷厂陈其泰所作瓷雕《母爱》获省陶瓷工艺美术展评特等奖,《李时珍》、《背考》双获一等奖。

1970年,德化瓷厂陈其泰作品《王昭君》获省陶瓷工艺美术展评特等奖。

1975年,德化瓷厂陈其泰作品《上山采药》、《乘舟采药》获省陶瓷工艺美术展评一等奖。

1977年,德化瓷厂许兴泰所作《坐岩观音》、《嫦娥奔月》,林质彬的新彩环彩《山水花瓶》获省陶瓷工艺美术展评优秀作品奖。

1977年,苏清河的《雪梅茶具》、《鲤跃花瓶》获省陶瓷工艺美术展评优秀作品奖。

1979年,德化瓷厂林质彬的12时浮雕《梅花花瓶》获省陶瓷工艺美术展评优秀作品奖。

1980年,德化瓷厂许兴泰所作瓷雕《坐荷观音》、许兴评所作《提珠弥勒》获省陶瓷工艺美术展评科技成果四等奖。

1980年;颜锦杰、黄聪敏合作《龙头双耳人物花瓶》获省陶瓷工艺美术展评科技成果四等奖。

1981年,德化瓷厂杨剑民的《45头玉新餐具》、《15头玉卉咖啡具》,周雅各的《6头荷花茶具》、《童子拜观音》、陈德卿的瓷雕《贵妃》,康新禄所作青花装饰《45头双凤餐具》获省陶瓷工艺美术设计评比装饰优秀设计奖。

1981年,第二瓷厂徐金川、李文忠合作的黑兰均釉《5头提梁茶具》,杨达生的《梅竹15头咖啡具》获省陶瓷工艺美术设计评比装饰优秀设计奖。

1982年,德化瓷厂普白鸣凤艺术瓷雕获省优质产品奖。

1983年,德化瓷厂许兴泰创作的53公分瓷雕《天女散花》获省工艺美术产品评比优秀产品奖。

1986年,在省乡镇企业产品赴北京展销会中,浔东陶瓷工艺厂所作的215公分大型瓷雕《净瓶观音》和《千手观音》,第五瓷厂的16时《浔昌花瓶》,新亭瓷厂的《手型花插》和《猫头鹰壶》,长泉陶瓷工艺厂的《滴水观音》,龙浔陶瓷工艺厂陈金盾所作的《玉螺茶具》同时获优秀产品奖和优秀产品证书。

1987年,德化瓷厂林质彬所作的14时《雪景挂盘》和许兴泰所作瓷雕《鲤鱼朝观音》获省工艺美术第三届创作设计专业技术人员代表会作品展览优秀作品奖。

1986年在省乡镇企业陶瓷评比中,浔中陶瓷工艺厂的乳白瓷雕《披坐观音》和《立水观音》双获瓷雕优质一等奖。蕴玉瓷厂所作的《孔雀开屏》获瓷雕优质三等奖。东漈瓷厂苏清烈所作的花釉。8时《雄狮镇纸》获彩雕优质一等奖。龙浔陶瓷工艺厂所作加彩瓷雕《财神爷》获彩雕优质二等奖,三号《寿星》获彩雕三等奖。东漈瓷厂苏清河所作的开片釉《象头花瓶》获器皿优质一等奖。银丝釉《笔筒》获器皿优质二等奖。浔中陶瓷工艺厂的10时《刻花灯台》获器皿优质广一等奖。龙浔陶瓷工艺厂的《玉螺茶具》获器皿优质四等奖。县陶瓷工业公司杨达生、周纯萍合作的新彩《15头咖啡具》获器皿一等奖。

1987年,第二瓷厂阔口系列花瓶获省工艺美术百花奖。

1984年,县瓷研所陈明良、王其昌等研翩成高1.25米、重100多公斤的千手千眼观音,当年被收入我国十大新闻集锦,1985年在广交会上被美国博物馆收藏,并收入美国当年大事年鉴。1989年获北京博览会金奖。

1982年,县瓷研所研制成功质似建自、色呈淡红、胎釉一致的名贵建红瓷。

1986年,县技术开发中心颜启沮研制出紫砂、瓷土、釉面三者能紧密结合的科学配方,采用特殊成型和烧成技术;首创紫砂陶新品种————朱玉瓷。1986旦年列入星火计划项目,1988年10月获全国星火计划成暴展览交易会金奖。

1978年以来,德化铁厂先后建立400千伏安、1000伏安、1800伏安,开始用电冶铁。

1985年,德化铁厂及用电热炉与工频感应炉双联铸造新工艺冶炼硅铁。

1977年,浔中粮站研制成功光电控制埋刮板输送粮食收购组合设备,一次年获省科技大会科技成果奖。

1979年,浔中粮站研制成功闽LSY型移动式有动粮食收购机,用电子和机械等多种先进技术,完成收购中的过磅、清理杂质、水分测定,进出仓等工作,每小时可自动处理粮食6000公斤。

1984年,县拖拉机修配厂推广应用电刷镀,对修复汽车、拖拉机等机械零部件表面磨损、划伤、凹坑、斑蚀等维修具有速度快、效益高、质量好、技术简单、操作方便的优点。

1989年,县陶瓷机械厂研制成功QM1800X2100间歇式湿磨球磨机。

1989年,王金枝砑制成动机动车夜闻会车自动减光器。该项成果系用电子技术和光敏元件,通过光率调控器,使机动车辆在双方交会时,前照远光灯的亮度,随着双方会车距离的缩短而逐步减弱至全熄。同时,前照的近光灯随着交会距离的缩短而逐渐增强至全光。会车过后,远光灯随即自动恢复正常亮度,近光灯随即自动熄灭。此为首创,已申请国家专利。

1982年,德化酒厂选用宋代“十全大补汤”配方,配入陈年纯正高梁酒,用优质矿泉水科学精心酿制成“十全大补酒”,具有安神补心、明目醒脑、舒筋活血、强身益气的功效。

1972年,县建委设计室李文柏设计新型省木屋架,经实用证明,比豪氏木屋架节省木材38.5%,比芬氏钢木屋架节省钢材31.1%。

1984年,县广播站与晋江地区广播局合作以DMC——80双板计算机为控制中心,研制出DMC——A型有线广播节目播出控制系统,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上一篇:第三章 流通

下一篇:第四节 工业

Copyright © fangzhi.dehu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共德化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术支持:憨鼠网络 | 德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