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工业
一、简况
德化工业发源较早,唐代已具一定规模,其问瓷、铁、纸尤为突出。晚唐,三班颜化綵总结陶瓷生产经验著《陶业法》;上涌蒋氏族谱载:錀唐僖宗时,蒋恋父子在桂格、涌岭格和后宅连根畲创炉冶铁鐀;相继土纸产品大量行销国内外。时誉瓷、铁、纸为德化錀三宝鐀。宋代,德化工业持续发展,仍以瓷、铁、纸为鳘头产品。宋史地理篇载:錀福建冶铁10处,其中泉州占4处,德化占泉州中的绮阳、吾华、赤水三处"。同时,德化瓷器已大量经泉州等港口外销。相继德化夏布也开始崭露头角,蜚声沿海各地。明代,德化瓷器的质量和工艺都达到了当嘲世界领先的水平,"象牙白"(后称建白),何来观音蜚声国际瓷坛,赢得国际褒誉。相继夏布也大量从泉州和安海出口,安海志有:"明代,德化大宗夏布由商人贩入海南、交趾等地"的记述。随着郑和的七下西洋,使历时数百年的"海上丝绸之路刀进入黄金时代。德化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对陶瓷等主要品种的贸易作出过重大的贡献。清代,由于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对外贸易的下坡,清朝中叶的康、乾盛世,外贸虽有一度发展,但沿海港口迅即被鸦片战争的硝烟所弥漫。外贸几于中断。辛亥革命以后,军阀连年混战,相继八年抗日,地方无能发展经济,使德化的工业生产因产品销路搁浅而每况愈下,直至解放时,好多产品已奄奄一息。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发动群众开展工农业大生产,工会组织发动各行业工人厉行增产节约,确立主人翁态度,为国家建设作贡献,至1953年底产量增加一倍多。同年德化印刷厂成立。1956年底工商业社主义改造完成,工商企业的经济成份都改变为国营和集体,並优先发展国营工业,除1950年承接利民瓷厂基础上成立德化瓷厂和1953年成立德化印刷厂外;同年承接公安系统的新人瓷厂成立新建瓷厂;1957年9月在1951年承接合兴铁厂基础出上,迁址桥兜建立地方国营德化铁厂。1958年推行"大跃进",确保"钢帅"升帐,提倡工业化,县委成立"钢铁指挥部",辖阳山、盖德、上涌、岭脚4个炼铁基地,全县5万多人参加炼铁。同年建立德化农械厂;德化县食品厂;曾坂水泥厂。1959年承1955年华侨投资建成松香厂基础上成立德化工厂,1960年成立阳山煤矿和曾坂煤矿(后因阳山矿藏分布不稳并入曾坂煤矿);同年成立阳山铁矿,1961年停办,1965年重建,1986年由省、市、县三级联合扩办。至此,初步打下了德化县的部分工业基础。1959年困难时期开始,上级贯彻"缩短战线,集中力量,保证重点"的原则。一些属耗能大,原料紧缺,效益差的项目,实行停建或缓建。1960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自"大跃进"以来发展的项目进行整顿清理,合并压缩,1961年阳山钢铁基地下马,瓷厂等也实行了紧缩。1962年全县工业产值下降到332.83万元,只有1956年的水平。困难时期过去,工业产值缓慢回升。1964年,上级号召"工业学大庆",提倡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接着开始片面突出政治,反对"物质刺激",工业生产出现搞"大锅饭"。"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鼓吹"革命搞好了,生产自然上去",贯彻"以粮为纲",不许多种经营,使工业生产局限了原料来源,1969年冬《福建日报》以"德化粮瓷之争"为题署县某领导姓名的文章和1970年春县革命委员会调查组以"以粮为纲大有前途、以钱为纲祸患无穷"为题的德化瓷粮之争的调查报告,对德化工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副作用。工业生产一直到1972年才上千万元。至1976年粉碎"四人帮"时才达1298.73万元。1977年德化贯彻"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供应"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原则,乡镇企业萌动。1979年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实行国家计划指导下的市场调节,国营工厂由原来的生产型改变为生产经营型,允许责任承包;乡镇企业实行"乡办、村办、联合办、个体办"4个轮子一起转,工业生产局面活跃,至199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19881.2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4.64%。比1978年的2051.12万元增加869.29%,是历史最高的产值。
二、所有制
民国以前,德化工业绝大部分都属私人所有。少量的多资金企业、如较大的铁厂、瓷厂也有私人合股经营。至民国末期才有德化县政府官办的"改良瓷厂",(30多位工人的规模,至解放时已濒临倒闭)。石灰、土纸和纺织的加工生产都是与农业结合在一起,为农民私人所有。大部分食品的生产和加工,都分散附寄于商户,即前铺后坊,同为商户所有。处于工农生产结合,工商产销一体的局面。解放以后,仍维持上述所有制。1954年以后,各行业陆续限制个入所有制的发展,国家实行赎买政策,先后通过公私合营、依行业归口,以定股付息的办法,收归国营或集体化,国家扶持全民和集体所有制的确立,至1956年底对私改造完成时,全部工业生产单位都成为国营、公私合营、集体经济性质的单位。此后,开办工厂不是国营就是集体性质,私人办工一被认为是发展资本主义而予以限制。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实行经济体制改革。除国营、集体所办企业进行改革而外,允许社员、居民个人办厂、联合办厂,又有了私人所有的工厂。鼓励发展乡镇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引进外资,创办"三资"企业。截至1990年底统计,乡办企业164家,村(街)办企业296家,联户办企业158家,个体办厂2839家。总产至14189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1.37%。另三资企业11家。
三、体制
民国以前,德化工业生产除瓷、铁而外,多数分散在民间与农业结合,农忙从农,农闲从工,城镇的食品工业、多数附寄于商户,随加工随卖。多销多加工,少销少加工。少于锯厂专业经营。解放以后至1957年对私改造完成前仍基本维持上述状态。但产品多数转由国营商业和供销社收购销售。对私改造完成以后,国家计划部门加强对经济各部门的调控,工厂的生产原料按计划向归口部门调拨,产品按规定价格由主管商业部门收购包销,工厂只管产品生产。工厂与工人之间按评定工厂技术等级付给工资,并规定工人每月应完成产品数量或应完成的劳动工数。税收是根据国家税率按实际完成的产值计征。工厂的营利、扣除按规定留成的部分而外、余下上缴国库(集体工厂上缴所有单位)。1979年贯彻"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由原来的生产型改变为生产经营型,即工厂可以自产自销,原料可以选优购进、产品可以自由销售,工人工资可以计件支付,倘有营利可以颁发奖金。工厂除缴纳国家产品税而外,利润部分,按"八级累进制"规定计算缴纳。
四、生产门类
民国期间,德化的工业产品除瓷器有外销外,其他都为内销和地产地销产品。其时的生产门类可分为:瓷器(日用瓷、工艺瓷)、冶炼(包括炼多少铁、采多少矿),铸造(铸鼎、锅、犁头、犁壁),石灰(包括烧多少灰、采多少矿),土纸(农工结合生产的毛边、云古、千张、海纸、根纸、冷水池、祥课纸),纸篱,锻打(铁农具、铁家具),土纺织(农妇家庭手工),竹篾家具,木制家具,香楮,弹棉,鞭炮,缝纫,印刷,制鞋,民间酿酒,砖瓦,森工(包括原材、原竹、劈柴、烧炭、锯材),火电,食品工业(包括蓼花、:陆红糕、油支、质糖、肉糖、米粉、面线、芝麻蓼花、云片糕、茯苓糕、生仁、饼千、酱油,这些绝大部分为附寄商户、前铺后坊产品)。
解放后,工业门类虽有恢复和发展,但未见对旧范围有新的突破,对私改造开始又未许私人发展工业,直至1958年提出"工业化",虽举办了一些集体工业企业,但规模局限,仍未能摆脱"自给性生产"的水平。困难时期过去,工业生产虽有所发展,但步伐缓慢。直至改革开放以后,德化的工业生产才发生长足的发展,工业门类有了新的突破,截至1987年统计有:矿业、其中包括:铁矿一石灰、瓷土、煤炭、土砂、石料、泥煤、叶腊石、冶炼工业,森工业,包括原材、竹材等;自来水业,食品业,包括粮食加工、糕点加工、糖果加工;饮料酒加工;茶叶加工;饲料加工业,包括猪饲料、鸡饲料、鸭饲料等;缝纫业;制鞋业;锯材业;木家具制造业;竹家县制造业;藤家具制造业;纸制品业;包括纸箱、土纸、卫生纸等,竹、藤、棕、草工艺美术制造业;电力业;化工业,包括有机化学、林产化工、日用化工;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包括水泥、石灰、砖瓦、瓷制品、轻质建筑材料;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包括冶炼、金属制品等;金属制品业,(包括农用金属制品、日用金属制品、金属表面处理和热处理品);机械工业,包括通用设备制造、铸锻毛坯、农、林、牧、渔机械制造、机械维修;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维修业;塑料制品业,包括薄膜和其他塑料制品。
五、工业生产
民国以前,德化工业生产,除冶铁、铸造(犁头、犁壁、锅),瓷器有独立生产而外,其余工业大部分依附农业生产,农闲多搞,农忙不搞或少搞,造成好多产品上市的明显季节性。食品工业主要依附于商户,地产地销,以销制产。生产原材料绝大部分就地取材、就地加工、极少向外引进原料,除瓷器而外,整个工业生产处于封闭式状态,以销定产、地产地销。
解放以后,县人民政府发动工农业大生产,工业生产出现了转机。经过三年恢复时期,各业萌兴,到1952年底工业产值由1949年底的37.08万元发展到58.93万元,增长58.93%,年均增长14.73%,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6.36%。1953年,国家开始进入国民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和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企业一律过渡收归国营和集体,原企业的资金和设备转为股金、实行定股取息,资方原从业人员一律通过安排,改变原企业私有制为国营或集体所有制。其时,党政领导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工会发挥了职能,工人确立了主入翁态度。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工业生产出现了新的起色,至1957年"一五"完成,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401.13万元,比1952年58.93万元增加580.69%,年均增长116.14%。1958年高举"三面红旗"推行"大跃进",号召超英赶美,实行"土法上马,土洋结合翟,提早实现工业化,为保"钢帅升帐"而实行全民炼铁。由于各种任务紧迫,党内滋长了"三风、五气",加上求胜心切,造成脱离实际,使经济全局发生失调。虽然1959年就贯彻"缩短战线、集中力量、保证重点",但终因原料缺乏,没有设备、产品质量低次而生产连年出现滑坡,自1960年的全县工业总产值931.34万元,至1961年下降为450.18万元,1962年又下降为332.83万元,仅相当1956年的水平。困难时期过去。经过总结经验教训,贯彻了"一参、二改、三结合"的鞍钢宪法,指导工业生产,並全面加强了国家对工业的计划调控。时对工业生产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1964年又号召"工业学大庆"发扬苦干奉献精神,到196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回升到528.68万元。1966年"文革"开始,极左思潮泛滥,虽然也一度贯彻"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但工业生产仍然出现进展缓慢的局面。至1972年工业生产才上一千万元。1975年在中央"整顿、治理"方针的指导下,工业生产形势趋好,全县总产值达1460.11万元。但年底开始又批判"唯生产力论",1976年全县工业产值又下降为1289.73万元。粉碎"四人帮"后,人心振奋,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197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上升到1742.55万元,1978年又上升到2051.12万元。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工厂由原来根据上级下达指令性指标安排生产的纯生产型,逐步改变为裉据市场需求生产经营型,自负盈亏,产品不再由国营商业归口收购,而是根据市场需求由工厂直接组织内、外销。可以统一调配,也可以责任承包,原材料允许择优选购。实行岗位责任制和定量定额管理,工人报酬,根据企业效益,实行浮动工资,与企业效益和职工生产定额挂钩。税收除产品税而外,盈利实行八级累进税制。此外,乡镇企业发展成为工业生力军蓬勃兴起,截至1990年,乡镇工业总产值达14189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1.37%。全县至1990年工业总产值达19881.2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4.64%,比1978年增加869.29%,年均增长率72.44%,自解放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工农业比重发生工业转优的第五年。
上一篇:第五节 科技在生产上的应用
下一篇:第三节 畜牧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