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畜牧、水产
一、畜牧业生猪。
生猪历来是德化的主要家畜,以本地的黑毛、小体,每头重50--100公斤、属脂肪型的槐猪为主。以户饲养。民国以前纯属自给性生产(绝大部分户养1头,少数户养2头,个别户养3头)。全县数量未见统计。解放以后,1958年,德化食品公司在浔中村办畜牧场,也开始推广新品种。时正"大跃进"时期。农村人民公社和大部分大队绝大多数创办畜牧场集体饲养。因饲料缺乏,防疫工作滞后,全县到1960年生猪存栏数下降至10754头,1961年又降至8934头,为解放后的最低年份。由于公社化的高度统一集中,社员家庭没有饲料地,无能饲养,市场肉类甚缺。《六十条》贯彻后,允许社员饲养家畜,至1962年底,生猪饲养头数取得回升,达到2.01万头。其时,市场虽然掌握"管而不死、活而不乱",但每斤肉价值8--9元,顾客只能望洋兴叹。为解决肉食供应困难,在按规定留给社员自留地以后,努力发展生猪生产,畜牧场既供应槐猪苗,也供应1960年引进约免与槐猪交配的猪苗。此后,饲养良种逐步扩大,畜牧技术部门选定约克公猪配槐母猪的种苗,1970年前后,城关和大部分公社兽医站都饲养约克公猪,配种条件改善。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民间已普遍饲养杂交猪种,少量户养1头,大量户养2--4头,个别户养5头以上。肉食产量不断提高。至1990年。年产肉量达到81347头,肉量达6481.75吨,年末存栏数达112.141万头。是解放以来,养殖、出肉、存栏最多的年份。市场除了满足供应而外,还选择部分瘦肉赴泉州等地出售。
山羊。为德化传统家畜,各村多有人饲养,但因多种原因,发展速度很慢。1949年全县年底存栏数2230头、经过互助合作、公社化运动和三年困难时期,饲养数字跌宕起落,至1963年存栏数才发展到5281头。贯彻《六十条》以后,政策允许饲养。群众也因困难时期过去,极需发展家庭副业来弥补经济的要求,因此,至1965年发展到10634头。此后,存栏数在8000--11000头之间迂迥。1984年乡镇工商企业发展趋热,养羊每况愈下,是年底下降到7963头。至1990年存栏数仅4660头。原因主要是养群羊对农作物保护有矛盾,其次是羊肉与猪肉比价高近60%,县内销路局限。
鸡、鸭、兔是德化民间传统饲养的家禽家畜,普及家家户户,尤以农村为最。解放以前,饲养禽畜既为生活之需,也作家庭一项副业收入。饲养数量受农业收成的好坏能提供饲料的丰歉而定,局限性很大。饲养品种主要是本地鸡、绒鸡、火鸡、白鸭、土番鸭、鹅、鸭母(蛋鸭)、熊鼠(俗语统称兔子)、竹鼠等传统品种。解放以后,随着生产的恢复,鸡、鸭、兔曾一度有开发展,虽未列入统计数字,但市场供应货源充足,价格便宜,鸡每斤0.80元、兔每斤0.50元。1958年后国家实行大收大购,以行政手段强制完成任务,自1959--1961年,共上调生猪892.8吨、鸡鸭12689只。其时粮食困难,大部分家庭无法饲养,少部分仅存种畜而已。饲养渡过了困难时期,赢得了恢复和稳定,没有大的变动。改革开放以后,一方面是政策鼓励发展。一方面是使用杂优水稻品种后,粮食连年丰收,饲料充足。同时,国家又配制生产出鸡、鸭饲料,监由畜牧水产局和科委等部门积极引进优良品种,计先后引进有闽南火鸡等15个鸡种和金定鸭、北京鸭、安徽白鹅、泉州灰鹅。兔有1960年引进的长毛兔。在这些品种的引进中部分因条件不适应发生淘汰,部分因缺乏饲养常识而趋于消逝外,比较成功的品种有长毛兔和新浦东、红波罗、红康肉鸡、罗斯、海赛克斯蛋鸡等鸡种,到1987年底已有良种肉鸡和本地母鸡交配的杂交种在城关一带饲养。同年,科委又引进啥白兔,成长迅速、体重能达五,六公斤,反映也比较好。自1980年以来,除群众普遍增加饲养头数外,专业饲料户也陆续出现,市场鸡,鸭、蛋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数量无从统计。至1987年全县家禽存栏数达427981只,兔存栏数达153395头。1990年全县家禽存栏数达485100只,是存栏数最高年份。兔存栏数126700只,比历年略有降低。
二、水产
德化境内峰峦交错,溪流曲折,流域面积达17741亩。但由于溪流急促,流域坡降大,局限了水产量的发展。解放后水产部门调查,淡水鱼类达48种,分属15科38属,其中鲤科占22种。古来人们在溪流上捕捞主要办法有四种:一是用网投捕;二是竹制渔罾和鱼罟;三用鹭鸶咬捕;四是用茶饼、鱼藤、鱼花、"药浆"毒杀。毒杀虽收获量较大,但对资源破坏严重。解放后,旧法捕鱼仍继续沿用。1963年出现"电鱼器"初期产量显著,此后越演越多,县人民政府曾于1963年明文通知禁止。但仍有一些人还秘密使用。此后多数使用拦网截捕和圆网投捕,也有用炸药水底爆炸。1984年县人民政府又以《保护水产资源的通知》严厉禁止。1986年7月县成立渔政管理站,贯彻国家《渔业法》,严厉打击电、毒、炸鱼者。
水产饲养,德化古来就有饲养鲤、鲢、草鱼的习惯。农民多数在大丘的农田中饲养鲤鱼。少数也在池塘中混养鲤、鲢、草鱼,但由于技术和管理不善,产量有限。解放以后,农民仍延用旧法饲养。农业集体化后,由于耕地扩早需喷洒农药治虫,养殖受到局限,改革开放期间水产市场活跃,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养殖又开始发展,一方面是农民发展稻田养鱼,一方面是水库池塘承包饲养。为适应稻田矮杆养鱼的需要,畜牧水产先后在高漈、肖坑等村推广用稻田拔沟养鲤、挖池塘混养鲤、草鱼、鲢鱼,收获颇丰。在品种上也引进了非洲鲫和泰国胡子鲶等良种。1980年前后有些农民也开始试养棘胸蛙。1957年以前水产产量较少未见统计数字,1980年以前全县年水产产量在2.5吨以下,1990年养鱼面积达8005亩,产量达152.25吨。市场时见鲶、鲤、鲫、溪鱼在供应。为弥补山区水产供应的不足,1985年县人民政府经过研究决定:在农贸市场出售的海产品给于免税优待,因此,市场水产品种繁多,鲜品、干品、咸干品供应充足,价格便宜而且稳定,是有史以来水产供应最好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