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工具和设施

第四节 工具和设施

一、农业机械

在"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精神指导下,1965年城关等地开始出现购买农用拖拉机,由此逐步发展1981年底。全县已拥有大中型拖拉机64台,2601马力;大中型机引农具81台;机耕船4台,48马力;手扶拖拉机411台,4996马力;电动打谷机377台,1074马力;榨油、磨面等加工机械346台,2760马力;运载汽车49辆,3916马力;机动喷雾器45部,203马力;饲料粉碎机126台,1072马力;入力插秧机143台;人力脱粒机3935台;胶轮手推车2650辆;人力喷雾器3960台;推土机4台,285马力。这些机械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生产队都安排就地保管或拍卖给社员,仍大部分使用于农业。也有少数品种诸如插秧机等废弃。由于机械的发展,对能源的要求出现了新态势,水电部门在积极发展电力的同时,努力沟通全县供电线路,至1990年全县高压线路延伸到1132.2公里;低压线路延伸到1422公里。供电网络已沟通18个乡(镇),190个行政村,1707个村民组。使相当面积的农田可以实行电灌,加上自流灌,水库引灌,全县有效灌溉面积已达125069亩。

二、工业设施

根据1990年统计,固定资产原值11655.8万元,固定资产净值9453.4万元。固定资产原值比1979年的1595.32万元增加6.31倍。固定资产净值比1979年的1245.95万元增加6.59倍。而且各项机械设备不断更新添置,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三、能源设施

(一)水电

德化县内水力资源蕴藏量达21.09万千瓦,其中可开发的13.48万瓦,占蕴藏量的63.9%。

德化于1942年有火电厂。1956年始建水电站,其时县人民政府工业科在今城关鸣凤桥下设坝,建16千瓦水电站1座,同年三班三高高级农业社利用旧坝和旧引水渠建成16千瓦小水电站1座,为全县小水电之始。此后,小水电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土到洋的过程。全县到1987年,小水电站建设投资累计达。2772.85万元(未包括乡村建的劳力投工部分)。建就100千瓦以上电站41座、装机67台、装机容量15294千瓦;109千瓦以下电站67座,装机67台,装机容量2777千瓦。随着1985年12月,龙门滩水电工程一级电站开工至1989年投产。截至1990年统计,全县小水电投资累计达6971万元,分布100个地点,建成187台装机,总装机容量达36429千瓦,

1959年,土坂水电站建成,随建6300伏输电线路至城,关,1964年改为10千伏输电线路.1980年连成城关、荚湖、曾坂3个小网区,分别向该地工业区供电。1981年12月始建成城关至高漈全县第一条35千伏高压线路。此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经济发展对电力产生了新的要求。水电部门经过努方发展,截至1988年,全县连网电站达55座,装机81台,装机容量15949千瓦。1990年,联网电站63个,联网装机89个机组,33249千瓦。1988年,35千伏高压线路106.6公里,10千伏高压线路927.7公里;低压线路1358公里;35千伏高压变电站6座7台,容量19700千伏安。10千伏配电变压器322台,容量44000千伏安。1990年,10千伏以上高压线路1132.2公里,低压线路1422公里。沟通18个乡镇,190个行政村。

(二)

煤炭1958年"大跃进"期间,发动群众性的找矿报矿运动中,阳山和曾坂都发现地表浅层煤。当时的阳山铁厂、曾坂水泥厂曾组织专业队挖掘露天煤矿作燃料。1960年6月"阳山煤矿"和"曾坂煤矿"成立。1961年因地质复杂和国家经济困难而停产。1970年重建阳山煤矿,1974年迁址葛坑湖头成立"德化县湖头煤矿".自1979--1987年共产原煤1143万吨。其中1986年年产1416万吨。

四、公路开建

全县于1958年开始向各乡拓展公路网。此前实际只有从永春蓬壶到大田途经德化的83公里。1958年以后陆续开通:城关至三班12.2公里;会龙桥至阳山25.5公里;上涌至葛坑40.9公里;城关至上田26.5公里(至1972年5月竣工);城关至南埕33公里;城关至霞碧18公里。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初期几年,公路开建基本停顿。1973年后;又扩建产格至三琼(琼山、琼英、琼溪);下楼坑至桂阳;曾坂至杨梅;上春洋至尤床;霞碧至朱地;硕儒至大溪;南埕至蟠龙、水口至久住,汤头至岭脚等公路先后陆续建成,至1987年全县已建公路1006公里,机耕路901公里,基本达到村村通公路和机耕路。1990年全县公路总长达1088.3公里,平均每百平方公里面积有公路48.76公里。

Copyright © fangzhi.dehu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共德化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术支持:憨鼠网络 | 德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