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自然条件
一、气候 地势
德化地处福建省中南部、泉州市北部,东经117°55'— 118°32’,北纬25°23’-25°26'之间。 东西宽61公里, 南北长59公里。东靠永泰、仙游,北连尤溪,西邻大田,南 接永春。全县面积 2232.1平方公里。 3346679 亩。处于亚 热带地区,春秋长,冬夏短,年平均气温 18°C,无霜期264 天。年均日照量为1888小时,日照率为43%。年平均降水量 为1500—2000毫米,以戴云山主峰为界, 南较多而北较少。 属中亚热带气候区。
德化为闽中著名山区。戴云山脉绵亘全境,戴云主峰海 拔1856米,盘踞中部,向四周呈阶梯状递降,呈西北向东南 走向,构成山脉起伏,溪谷密布,峰峦交错,沟壑纵横的地 貌。千米以上高峰258座,其中1500米以上22座,大部分溪流 汇至水口湖坂村海拔仅240米.由于燕山运动造成的大量岩浆 多次喷发,形成千米以上的溶岩流;晚第三期世纪末的喜马 拉雅山运动造成间歇性而又大幅度的中间隆起,形成戴云山 脉主体,奠定地貌轮廓。 由西北向东南分布成上涌、赤水、 桂 阳、杨梅、葛 坑、汤头、大铭、雷峰、南埕等申山地区 215.61万亩。占总面积64.4%; 分布霞碧,国宝、盖德、美湖、浔中、雷峰、南埕、水口等低山地区,面积74.48万亩,占总面积22.2%;分布高丘面积43.19万亩,占总面积12.9%;散落在城关、三班、上涌、下涌、水口、美湖等盆地12.95万亩;占总面积的0.4%。
二、农业
(一)耕地
民国版《德化县志》载,明嘉靖元年(1522年)德化有耕地171850亩。清代中叶有耕地166619亩。民国24年(1935年),《德化统计》载:全县耕地面积为164000亩。1949年德化解放,全县统计耕地面积为213646亩。后经互助合作运动,掀起大生产,组织开荒扩种,至1957年全县耕地面积扩大到241987亩。为历史上耕地最多数额。1958年实行公社化,掀起全民大炼钢铁高潮,不少公社都在公路所达的交通隘口的田间建炉炼铁,加上会龙桥至阳山等几条公路开筑,当年耕地面积下降为210651亩。1959年又有浔中至霞碧、上涌至葛坑等几条公路开筑,又使用了一些田地。此后,全县耕地一直稳定在20万亩左右。1973年,贯彻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精神,三班公社的机耕和大铭公社的简易公路的大规模兴建,紧接着杨梅、溪洋也投入交通建设,波及全县,又使用了一些耕地,至1974年全县耕地面积下降为199838亩。1979年后随着经济建设蓬勃发展,兴起规模空前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民房建设,以及开发工业区;使用大量农地。由于逐步加强健全土地审批管理,荒地的开辟,耕地面积仍基本稳定,至1987年全县耕地面积仍维持在194921亩。1949年旱地面积为6341亩,到1960年困难时期达到32012亩,此后徘徊于11000亩15000亩之间。
(二)土壤
全县主要土壤呈酸性,分为:红壤,占总面积69.43%。下可分为红壤,粗骨性红壤,黄红壤,暗红壤,红土,水化红壤等;黄壤仅次于红壤,占总面积13.2%,下分黄壤,粗骨性黄壤,黄泥土三个亚类;草甸土,3330亩,占总面积0.12%,下可分为酸性岩草甸土和中性岩草甸土。紫色土和潮土面积极小,仅零星散布。
1982年7月第二次土壤普查,水稻土面积次于黄壤,占总面积5.4%。水稻土分为:①渗育水稻土属135493亩,占水田面积的74%。其中黄泥田土属131712亩,占水田面积71.9%;红土田土属199.5亩,占水田面积0.11%;紫泥田土属311亩,占水田面积0.17%;白土田土属2878亩,占水田面积1.52%;沙质田土属484.26亩,占水田面积0.26%。②潴育水稻土属24531亩,占水佃面积13.4%。其中乌泥田土属2039亩,占水田面积1.1%;灰泥田土属16475亩,占水田面积9%;潮沙田土属6016亩,占水田面积3.29%。③潜育水稻土属23062亩,占水田面积12.6%。其中:青泥田土属8823亩,占水田面积4.82%;冷烂田土属14238亩,占水田面积7.78%。
(三)水文
全县多年平均径流深在10OO-1300毫米之间,自中部向四周汇增。正常汛期在每年4-9月,占年径流量的73%-75.8%。非汛期(10月至翌年3月)只占24.2%-27%。全县各地的径流系数在0.59-0.65之间.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0.1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为25.06亿立方米。
(四)水土流失
1984年,水土调查发现,有水土流失的面积243658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3%。其中轻度流失133208亩,占流失面积54.7%;中度流失18812亩,占流失面积的7.7%;强度流失917亩,占流失面积的0.4%;水田隐匿90721亩,占流失面积的37.2%。全县侵蚀模数为100-200吨/年/平方公里。部分地区达200-500吨/年/平方公里。近年流沙量有所增加,但流失程度不一,水土流失面积达10%以上的有6个乡镇;5-10%的有3个乡镇;5%以下的有8个乡镇。其中强度流失上千亩的有7个乡镇,其余大多为轻度流失及水田隐匿。在流失面积中,坡耕地18541亩,有林地4051亩,疏林地4623亩,荒山79198亩,经济林14135亩,果园5510亩,茶园8022亩,竹林18亩,未成林地18839亩。
三、林业
(一)林地
全县林业用地面积2730102亩。其中有林地1829176亩,疏林地74438亩,灌木林73310亩,未成林造林地52063亩,无林地701115亩.林业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81.57%。非林业用地633884亩,占总面积的18.9%。未利用地33898亩,占总面积的1%。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1929337亩,占林业用地的70.7%。灌木林地37639亩,占林业用地的1.4%。疏林地164139亩,占林业用地6%;未成林造林地149200亩,占林业用地的5.5%。宜林地432417亩,占林业用地的15.8%。全县林地土壤以红壤为主,占总面积83.8%,黄壤次之,占16.1%。土地肥力:一级面积达69.06%,二级占30.69%,三级占0.25%。
(二)木材蓄积量
1988年4月森林资源复查定为:活立木蓄积量9721480立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达1902486亩,占林业总面积的56.9%。绿化率达1902486亩,占总面积的69.7%。其中竹林145367亩,有竹约10962200支。
(三)林木分类
在有林地中,用材林1493557亩,占有林地面积的81.65%;防护林23207亩,占有林地面积的1.26%;薪炭林165110亩,占有林地面积9%;经济林99243亩,占有林地面积5.4%;竹林245367亩,占有林地的17.9%。
在用材林面积中,杉木234840亩,占用材林面积的15.7%;马尾松982834亩,占用林面积的65.8%;阔叶林275883亩,占用材林面积的18.5%。
在杉木中,幼龄林138103亩,占杉用林面积的58.8%;中龄林91732亩,占杉用林39.1%;杉木近成和过熟林5005亩,占杉用林的2.1%。
在松木林中,幼龄林325303亩,占松木林的33.1%;中龄林518045亩,占松木林的52.7%;近成和过熟林139486亩,占松木林的14.2%。
在阔叶林中,幼龄林11481亩,占阔叶林的4.2%;中龄林153981亩,占阔叶林的55.8%;近成林以上110421亩,占阔叶林曲40%。
在全部用材林中,幼林古31.8%,中年林占51.1%,近成过熟林占17.1%。
在经济林中,油料林54437亩,占经济林的54.8%。其中油茶53103亩,油桐1334亩。特种经济林362亩,占经济林面积的0.4%,其中紫胶266亩,其他96亩.果树林19516亩,占经济林面积19.7%。其中柑桔16044亩,其他3472亩。其他经济林24928亩,占经济林面积的25.1%,其中茶叶24694亩,其他234亩。
(四)森林消长
在林业普查中,经1070个样地抽样调查资料,查定样地材积生长量,以生长量与材积关系编制出本县木材生长率表,计算全县林木、林分材积生长量。按此法计算,全县每年林木材积生长量为506103立方米,其中林业分类材积生长量为474829立方米,占全县年材积生长量的93.82%;疏林地年材积生长量为17991立方米,占全县年材积生长量3.6%;散生木材年材积生长量为13283立方米,占全县年材积生长量2.6%。
在林分材积年生长量中,用材林生长量为442987立方米,占林分材积年生长量的93.3%;防护林年生长量为43.8立方米,占林分材积年增长量的0.9%;特种用林年生长量7962立方米,占林分材积增长量的1.7%;薪炭林年增长量19532立方米,占林分材积增长量的4.1%。
在用材林年生长量中,杉木年生长量42629立方米,占用材林年生长量的9.6%;松木年生长量为327936立方米,占用材林年生长量的70.4%;阔叶林年生长量为72422立方米,占用材林生长量的16.4%。以林组分:幼龄林生长61868立方米,占年生长量的14%;中龄林生长299291立方米,占年生长量的67.5%;近成过熟林年生长量为81822立方米,占年生长量的18.5%。
全县林木材积年生长量计算值为506103立方米,扣除年自然枯损量28893立方米,年净得生长量477210立方米,实际平均年生率为5.36%。
全县林木资源消耗量达405729立方米,其中木材生产(一本帐)106006立方米,折蓄积量(倒七折)161437立方米,占总消耗量37.3%;群众薪炭材消耗239512立方米,占总消耗量的59%;生产香菇、茶叶、笋干等土特产消耗蓄积量2780立方米,占总消耗量的0.7%;山林火灾损失4000立方米,占总消耗量的1%;采伐剩余物8000立方米,占总消耗量的2%。
(五)现有资源分布
现有资源分布,主要集中于南埕、水口两镇。其次,如霞碧镇的朱地、村兜、碧坑、大溪;雷峰镇的上寨、双芹、荐解、肖坑;葛坑乡的大岭、龙塔、邱村、汤头;杨梅乡的安村、西墘、云溪、白叶;汤头乡的格中、漈头、岭脚;桂阳乡的洪田、涌溪、彭坑、梓溪、陈溪、安章、王春;春美乡的尤床、新阁,上春;大铭乡的琼英;上涌乡的后宅;葛坑林场等。蓄积量达5万立方米以上的有51个行政村和一个场其蓄积量之和达680万立方米,占全县蓄积量的6.6%。水口和南埕两镇的蓄积量达342万立方米,占全县蓄积量的38.6%,出林量占全县的59.1%。毛竹资源主要集中于水口、南埕、雷峰、桂阳、杨梅5个乡镇,占全县毛竹蓄积量的66.8%。其次,林木蓄积量达30万立方米的有淳湖、昆坂、格中、枣坑、尤床5个行政村、达20万立方米的有上湖、久住2个行政村。用材林已近成和过熟林蓄积量达10万立方米的有7个村,近期利用资源中占47%。毛竹面积在3000亩以上有7个村,占全县面积24%,占全县毛竹蓄积量的20%。
(六)戴云山自然保护区
1985年夏,对戴云山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调查,区内分布有维管束植物145科,393属,580种。其中蕨类有22科、33属,44种。裸子植物6科、9属、10种。被子植物117科、351属、526种。有鹅掌楸、黄檀、红豆杉、夏日清、三尖杉、红豆树、戴云栎、建宁椴、润瓣白兰花等树种和黄莲、瑞香、香薷、大血藤、卷丹、山含笑、方竹、多科兰花和杜鹃花等名贵药材和花卉。
四、草场和溪流
(一)草场
1983年全县实行草场普查,全县草场面积为377439亩,可科用面积325413亩。能载牧畜量15282头。其中300-1000亩草场6片,共3413亩,可利用面积3088亩,载畜量73头。1000-5000亩41片,面积101807亩,可利用面积91331亩,可载畜量3320头。5000-10000亩12片,面积82816亩,可利用面积75074亩,可载畜量2426头。10000-50000亩5片,面积106325亩,可利用面积88592亩,可载畜量5723头。51万亩以上1片,面积67328亩,可载畜量3740头。此外,全县尚有零星草地557163亩。上述草场大部分为中禾本科草草场和高、矮禾本科草草场。当前实际载畜量为10310头,待发掘潜力可达14200多头。上述草场因人工造林和林木的自然增减而变化,由于畜牧业发展的局限,有相当一部分草场还未充分利用。
(二)溪流
德化水域面积仅占全县总面积的0.53%。其中浐溪流长82.5公里,流域面积985平方公里;涌溪流长82.5公里,流域面积453平方公里。原来除大溪经永春汇入晋江水系外,其余均属闽江水系。近年来开发龙门滩水电工程,北水南调,部分泸溪改道晋江水系。全县溪流总长度为495.06公里,年均水资源总量为25.0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2.476亿立方米,人年均有水量7971立方米。由于戴云山主峰从中部隆起,地势崎岖险峻,高低悬殊,落差大,溪流多数短促,河床狭窄,水流湍急,沿溪植被较好,水流含沙量少,形成了丰富的自然水力资源。根据调查,溪流流域面达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8条;50-100平方公里有5条。全县水力理论蕴藏量达21.09万千瓦,其中可开发1348万千瓦,占蕴藏量的63.9%。同时,蕉溪、南埕、汤头等5处温泉,流量稳定,最低水温30度,最高水温86度,为低矿化淡水。
五、矿藏
德化矿藏丰富,据至今的勘探资料,瓷土、铁矿、石灰矿储量各有1亿吨左右,泥煤分布17个乡、110个点、储量达106万吨(干料)。还有煤(除阳山已查有储量213.6万吨外,其他未清)叶腊石、铛、石英、铅、锌、铝、铜、钨、钼、银、黄金等。已开发的有瓷土、铁矿,石灰矿和赤水泥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