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学校布点与规模
建矿初期,本局没有办学,职工子女大多到就近的地方学校就读。此后,因为一些矿井地处:偏远,职工子女上学路途遥远;地方学校师资、教室、课桌椅紧张,不乐意接收职工子女;且当时代课教师多,教学质量没保证,矿领导决定由自己办学。1966年,为了解决100多名幼儿教育问题,筹办了铅坑、下洋两班幼儿班。至于小学教育,最早开办的是天湖岩小学。
1969年,天湖岩建矿,由于矿里有20多名适龄儿童到村办小学就读,路途又远,矿里就安排两名文化程度较高的职工家属,在简陋的工房里办起了小学。继天湖岩小学之后,本局相继创办了铅坑、杏山头、曲斗、大蔗沟、二号井、矿务局下洋、一六七厂等小学以及天湖山中学。其中铅坑小学是地方政府于1961年创办,1973年划归矿办。此间,本局先后共办了1所中学和8所小学,见附表9--1。
后来,由于生产矿井的搬迁以及学生数的减少,先后停办了杏山头、二号井、大蔗沟、天湖岩等四所小学。目前,矿务局有小学四所,在校生412人;中学一所,在校生235人。1998年11月,根据省政府的有关规定,其成建制划归地方管理。
有了自办学校,职工子女入学率、毕业率、升学率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1989年矿务局宣布实行义务教育以来,适龄的职工子女入学率达l00%,为我局顺利完成省政府提出的教育"两基"的目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为加强对中、小学教育工作的领导,本局于1984年4月设立了教育科。教育科成立后,在中、小学中严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近几年来,努力在企业中宣传和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宣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见附表9--2。
第二节 办学条件
刚办学时,大多数学校都是因陋就简。天湖岩小学师生在简易的工房里上课;曲斗小学始办于矸石堆上临时搭盖起来的木板房,后才迁到新校舍;杏山头小学用旧压风饥房作教室。教学仪器、图书资料更是一片空白。但是,当时的师生并没有因为条件的低下而观望徘徊,他们踏踏实实、勤教勤学,许多学生现在已成了社会的栋梁之材。以后开办的学校,校舍建设大多一步到位,起点较好。为了重视教育,本局每年都拨出一定数量的经费用于改造校舍、添置仪器设备、充实图书资料。特别是1984年以后,本局严格执行省煤炭局颁发的《福建省煤炭系统中小学办学标准》,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1985年至1990年,共投入资金127.7万元,用于购置教学设备和校舍建设。为局中学配备了电化教育有关设施设备,建成了语音室和电化教育室;为各小学添置了彩电、投影仪、收录机、放像机、照像机等,并建成标本室、电教室,使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1993年以后,矿务局根据省政府"六项督导"以及"两基"中对办学硬件的要求,进一步增加投入,拨出专款为中心小学修造了百米直跑道和围墙,为中小学添置了实验教学所必须的仪器。1996年4月,在泉州市政府组织的"两基"核查中,中小学的硬件都已达到或基本达到指标要求。其中,学生人均校园面积31.12平方米,人均校舍面积17.40平方,人均图书18册,仪器设备、音乐、体育设施也都达到三类或三类以上标准。
第三节 教育经费
企业办学,经费全部由企业自筹解决。由于历任领导重视教育,舍得在资金上作较大的投入。特别是近几年来,扣除基建、大修膳及大宗的购置费外,每年的教育经费都有一定的增长。据统计,1993年中学经费36.24万元,小学28.39万元;1994年中学39.65万元,小学30.27万元;1995年,中学45万元,小学43.32万元;1996年度中小学教育经费核定在90万元以上,1997年达到130万元。如按1995年经费及学生数计算,学生人均教育费用达1300元。
教师工资,按国家规定的企业职工工资际准领取,本局让教师保持略高于当地教师平均工资水平的收入,并且每月按时足额发放。除了工资外,矿务局还为教师制订了一套奖教的激励措施。对奖教制度作了三次修改:由奖励统考名次到奖励平均分数,再到综合评定较为科学合理的奖励办法。第三个办法由职代会主席团于1995年通过,其主要内容为:小学按统考成绩的平均分、高分率、及格率高低给予奖励;中学按中考的成费及升学率高低奖励;同时设立"状元奖"、敦学质量管理奖和特殊贡献奖,以奖励成绩突出的学校和教师个人。这一奖教办法实施以后,进一步调动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热情,推动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除了奖教外,矿务局还从1989年开始殴立奖(助)学金,筹资14万多,存本取息,对考上大中专院校及优秀学生给予奖励。到1995年春季,累计已发放奖(助)学金43890元。
第四节 教育质量
本局矿区处于永春县的偏僻山区,生活条件较为艰苦。全体教师有着勤勤恳恳、呕心耕耘的好传统,许多教师为矿山教育事业的繁荣,默默地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为提高我局教育质量提供了保证。
1985年秋季,本局各小学实行统考,之舌推行教学、教育质量目标管理,实行奖惩制度,教育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居于全148省煤炭系统榜首。从1987年至今,小学初考的成绩一直名列永春县前三名(全县统一试罄,同一时间考试)。以1995年初考为例,语文数学总分平均达189分,毕业率、体育达示率、操作合格率及升学率达100%。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教育科保持清醒的头脑,有着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从1994年增设了一名专职的教学督导员开始,经常讲行不定期的抽检,加强对学校和教师的教学常规检查,走正规化的办学路子。
天湖山中学以前中考成绩一直徘徊在永春县30多所中学的中等水平上。近几年来,由于加强了学校管理,优化教风、学风,实行半封闭式教学,1995年中考成绩有了长足进步,106名学生参加考试,被省级达标中学录取21人,被小中专录取13人,被其他各类学校录取43人,升学率达到73.6%,毕业率、体育达标率、操作合格率均达100%,这一成绩在全省煤炭系统中学中名列第二。
除中、初考成绩外,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据统计,参加各级竞赛有20多名学生获市、县奖励。l995年,局中学学生林宏凌参加全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荣获一等奖,其辅导教师王建兴老师,获"全国园丁奖"。
1993年以后,中小学在提高考试成绩的同时,还注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开设全省教委指定课程,开足课时,并组织内容广泛的兴趣小组活动,致力于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参加县中小学运动会,曾多次获奖。1995年,局中学获得了县中学生运动会团体第2名。同年,被授予县实验教学先进学校的称号。
第五节 师资水平
刚办小学时,老师多从文化程度较高的职工、家属中选取。教师中很少受过师范类教育,本局领导十分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师资水平。一是向有关主管部门和师范学校申请调配毕业生,注重新补充老师的学历达标;二是送外培训,先后选送8名教师到泉州师范学校和南安师范学校学习,取得中师毕(结)业文凭;三是鼓励自学、岗位成才。现任教师中,已有1名中师函授毕业,2名电大毕业,2名高教自考毕业,有9名小学教师参加高教自学考试,4名教师参加师大函授;四是组织教师学习专业,获取资格。现在小学的3名高中毕业的教师都已通过专业考试,取得相应证书,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小学教师师资合格率达100%,中学达94.7%。
在提高教师学历的同时,还注意提高老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多年来,各学校积极在校内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如教学观摩、专题讲座,查阅资料,观看优秀课录相等。同时各校还注意横向联系,向兄弟学校求经取宝,浓厚的教研氛围,培育出一大批教学骨干。
第六节 幼儿教育
为加强学龄前教育,为职工子女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本局先后于1966年、1969年、1977年、1978年、1979年、1981年、1992年开办了铅坑、天湖岩、曲斗、机关、一六七厂、大蔗沟、局中学幼儿园。天湖岩幼儿园于1990年因生数过少停办。现在仍有6所幼儿园。1995----1996学年,各园在园生数分别为:机关园75人,铅坑园59人,曲斗园32人,中学园8人,大蔗沟园24人,一六七厂园15人,共有教师和保育员16人。
1980年以后,本局认真贯彻《煤炭工人生活福利标准》,加大对幼儿园的投入,使幼儿园的校舍、教玩具、娱乐场地基本达到《标准》要求,为保育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必备的硬件基础。1990年以后,随着幼儿教育观念的根本性转化,即从小学学堂的教育向幼儿保育的转变,对幼儿小学知识的传授减少了,幼儿教育倾向于富有儿童情趣,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各幼儿园办起了自然角、科学角、语言角、音乐角,在园中创设了活动区、结构区、音乐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