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生产设备管理

第一节设备管理制度

五十年代建矿初期,开采规模小,除了钢钎大锤、土箕扁担,或者板车外,没有什么像样的设备,有也是小且简陋。因而生产设备管理也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人员素质不高,管理环节薄弱,院校毕业的机电技术人员很少,设备维修不正常,主要由较熟练的技术工人担任维修任务。

从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随着国家投入的不断增加,生产不断发展,特别是66年11月矿务局筹建处成立以后,较正规地设计筹建杏山头、曲斗、大蔗沟三对矿井,建设、生产使用的成套机械电气设备随之增多,院校毕业的机电技术人员分配进入矿山,开始对大中型采、掘、运、提升、通风、供水设备的管理、使用和维修,建立一套较为适应生产需要的规章制度和责任制,并不断加以完善。这期间执行的标准主要是1973午燃化部颁发的《煤矿矿井机电设备完好试行标准》和1978年11月,省煤炭工业局颁发的《福建省煤矿机电设备管理暂行规定》,以及1987年11月煤炭部正式颁发了《煤矿旷井机电设备完好标准》。矿务局成立了机电科,各矿井成立机电队或机电车间,建立从人上到下的机电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采、掘生严设备基本做到专人使用,专人管理。对煤矿生产设备从管理、使用、维修到备品、配件的使用、管理等都有较为明确的规定。

1980年以后,随着机电技术力量的壮大,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生产设备的管理水平逐步加强,制度更趋完善。主要有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岗位责任制,交接班制,要害场所管理制,设备维修、保养制,干部查岗制、设备运行记录、检修记录等等。尤其是1987年开始,在四对生产矿井全面执行和推广机电设备,机房、硐室管理质量标准化后,设备完好率提高,待修率下降(见表3--5),矿井机电设备机房硐室面貌大为改观。这主要是全局各矿严格执行煤炭部颁发的《煤矿矿井机电设备完好标准》和1992年能源部制定的《地方国营煤矿生产矿井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并建立了设备年报制度。

QQ截图20190405144619.png

 

第二节  设备使用

 

在设备的使用上,固定、通用设备,如压风机、提升绞车、抽风机、水泵等成立运行班组,六十年代中期开始逐步执行"三包"(包运转、包检查、包维修)使用制度,使运转值班与日常维修保养结合起来,大型设备的大中修由机电车间派出机修人员配合,必要时机电技术人员参加,以保证检修质量和项目的完成。专用设备,如装岩机、架线机车、风钻电煤钻等分别由井运队,采、掘队固定专人使用维修。1978年开始贯彻执行《福建省煤机电设备管理暂行规定》,矿井的机电没备基本上实行专人使用和操作。为了提高机职工技术水平,经常开展应知应会和安全操作与维护管理为内容的培训和岗位练兵比武,1977至1978年矿务局在天湖岩二号井开办职工培训中心,对从事设备管理、维修的工人进行较为系统的矿山机电设备性能构造和维护保养知识学习,培养了一批机修骨干。设备运行人员应做到"四懂":即懂设备性能,懂设备结构原理,懂设备使用,懂故障的预防和处理;"六勤":即勤走、勤看、勤摸、勤听、勤闻、勤擦。1984年开始,省、市有关部门对煤矿的特殊工种,如电气焊工,锅炉司炉、绞车司机、电工、高级技工,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考核,合格者发给操作证,并逐步执行持证上岗制度。对运行设备事故执行三不放过的原则。事故原因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不明不放过,事故没有处理和预防措施没有制定不放过。

第三节设备维修

新建矿井从设计开始,同时考虑矿山机电设备的维修力量,包括机修设备和技术力量。矿务局的机修厂成立于1969年11月,原厂地在曲斗矿,后搬迁到下洋,各矿井均成立机电车间。局机修厂和矿机电车间均配备车、锤、钻、焊、锻等设备,机厂还配有较大型的车床、钻床、铣床和锻、冲床等加工设施。机厂和各矿车间互相配合,均能承担矿山所有设备的大、中修任务,设备主要关键配件均为外购,设备大、中修时,把已损坏的配件进行更换、装配和调试,恢复设备的基本性能。由于设备的大中修基本上由各矿机电车间承担,机厂除了对小变压器,局扇及小功率电机做大修外,没有多少维修任务,因此从八十年代开始,转入生产井下使用的各种道岔,矿车轮轴以及矿车的部份零件。后来也生产U型1吨矿车,但终因工作量不多,经营效果不佳,直到1995年8月份机修厂并归一六七厂统一管理,做为一六七厂的机修分厂,主要生产雷管脚线。

为了确保机电设备的安全正常运行,有计划安排设备大中修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满足矿井生产三班作业的需要,设备的中修一般安排在有备用设备的情况下进行,大修即安排在每年春节放假期间进行。

随着煤炭生产的发展,矿井机电设备迅速增加,机电维修力量和机电技术人员也不断充实和加强,经过几十年的培养、锻练,各矿井都形成了一支能够承担各种设备维修的技术职工队伍,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人员的素质较高,技术力量也较雄厚,能进行各种设备的安装、维修和使用,同时根据生产的需要,对生产设备、电控设备进行必要的改进,开展技术革新和自制非标设备,如机修厂生产的翻车机,曲斗矿的地面生产联动系统等,以及使用新技术、新工艺,如电机车的脉冲调速,矿灯的恒压充电,交流接触器的交流起动,直流运行等小改小革,但由于存在着元、器件的质量问题,加上维修技术跟不上,大都不能坚持下来

到1994年,本局主要生产设备2116台,设备完好率94.9%,矿井生产设备的使用,维修和保管,实行二级管理。矿井四大件(通风、排水、提升、压风)以及大型固定机电没备和供、用电设备的保管、使用,维护与检修由矿井的机电车间负责;采、掘、运等移动设备的使用,维护检修与保管,则分别由采掘队和井运队负责。矿务局和矿井机电技术郭门对所有设备的技术性能、完好状态、安全运行、更新换代执行检查、监督和指导,并分级建立和执行帐、卡、设备技术档案管理制度和设备牌板管理,主要关键设备还建立运行质量跟踪维修记录簿。为了进一步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引进市场机制提高全员设备管理意识,1994年开始对机电设备内部采用租赁制,矿井的大型固定设备由矿务局向矿井收取租金,小型移动设备及采掘设备由矿井对使用设备的采、掘队收取租金。新设备到货后,供应科仓库按签订合同技术条件验收,必要时机电科参与验收、检查配套情况。以及配件、图纸资料是否齐全,并办理入库登帐手续。设备出库,凭调拨单发货交使用单位。设备的图纸技术资料,由机电部门保管,建立设备技术档案。矿务局还设有设备总库,各矿井设分库,保管暂未使用或闲置的设备及备品备件。

Copyright © fangzhi.dehu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共德化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术支持:憨鼠网络 | 德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