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采掘管理
本局生产按三级管理,矿务局一级由生产副局长负全责,业务部门为生产技术科(含通风防尘科、地测科、生产计划调度室);矿一级由生产副矿长负责,业务由生产办(股)负责;区(队)一级由区队长直接负责。矿务局在1979年设主任工程师,并从1983年起升格设局总工程师和副总工程师,矿井设总工程师,矿务局生产技术业务部门设立主任工程师,他们具体负责生产技术业务管理。
采掘管理主要包括劳动组织管理、定额管理、规程管理、顶板管理与通风安全管理、质量管理、计划管理等。采掘工作面的作业规程则是按诸多管理的要求并与具体工作面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是采掘管理的综合体现,历来为各级领导所重视,早在六十年代,本局就制定了掘进与采煤工作面两个技术作业规程,七十年代逐步得到完善与规范。1980年10月,省煤炭局颁布了《技术政策》与《技术工作条例》两个试行文件,本局相应制定了实施意见,全局统一格式,主要内容包括9个部分:概况、工作面地质说明书、施工方法与工艺设备,劳动组织与循环图表、主要经济技术指标、通风防尘与安全措施、质量标准、爆破与支护、机电运输等。每个采掘工作面在开工前都必须有作业规程:由采区技术员编制(地质、测量、机电、通风技术员协助),矿井,生产股长和安全股长签署意见,矿总工程师审核人,矿长批准,一式五份分发有关部门单位,组织所有作业管理人员贯彻并签名记录,而后开工。在施工过程中,还要及时修改补充,贯穿工作面生产全过程。对于非正规小规模工作点也要求有简易作业规程。
采掘工作面的现场管理主要抓作业规程的落实,重点抓安全与工程质量。工程质量管理从1984年起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1984年11月本局加入省质量管理协会,展开全面质量管理活动。于1984年颁发了《关于加强井巷工程质量管理的规定》,并于1987年作了补充规定。十年来一直坚持质量分级负责制、检查验收制、按质论价制,设立安全质量奖励基金,开展争创优质工程活动。多年来,优良品工程保持在40%以上,消灭了不合格工程。从1987年起推行矿井标准化工作,曲斗矿+569主平硐率先达标挂牌,1991年铅坑矿达部二级标准化旷井,天湖岩一号矿达省级达标。在矿井标往化各项工作中,采煤工作面由于构造太复杂,与标准要求差距较大。有时紧时松现象,1993、1994年较放松,1995年起又重新抓紧。
在生产管理中还不时组织会战与竞赛活动,由省煤炭工业局组织的有1963年8月,1975年12月,1977年6月,1990年4----9月,1995年5、7、10月等多次竞赛,本局参赛队都取得了良好成绩,特别是铅坑矿掘进五队,从1975年起多次分别被省、部命名为"硬骨头掘进队"、"特别能战斗队"、"全国新长征突击队"等。本局长期保持着三项全省煤炭系统最高纪录:1976年6月,铅坑矿采煤突击队创月产1.65万吨最高纪录;1977年9月,大蔗沟矿掘进队创半煤岩平巷月进446米最高纪录;1978年5月,天湖岩一号矿井攀高峰掘进队创全岩平巷月进451米最高纪录。另外,曲斗矿掘进三队于1994年度创全年平均5.5㎡断面,全岩掘进工效0.235米/工日的优异成绩。1994年全局主巷队按5.5㎡断面,全岩折算平均单进为75.9米,也是18人队伍编制上创造的最好水平。
第二节 储量管理
本矿区煤层薄且不稳定,层状与厚度变化很大,构造形态怪异,小构造极其发育,地质勘探报告所绘制的煤层底板等高线与储量计算图的可靠性低,所以"储量"的准确程度低,尤其是分煤层分水平分块段的"储量",其程度更低,这就给矿井储量管理带来极大困难。根据三十多年开采实践经验,核算矿井储量,F31断层下盘每平方公里储量为400万吨左右,上盘每平方公里储量为200----250万吨。在采区开拓开采中常常出现如下情况:在工业储量甚至高级储量块段范围内,工作面的走向与倾斜都频繁出珊不可采压薄带,甚至失去布置工作面的开采条件;相反,在不可采块段中有时却能形成可观的工作面。所以储量的转入、转出、注销是十分频繁的,工作量大,本局未实行。1980年以前,基本上没有开展储量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l980年以后,省煤炭工业局连续颁发了有关规定,召开了有关会议、培训班,才逐步引起重视。1980----1981年进行了铝坑、大蔗沟、曲斗三井田和天湖岩井田的储量核实工作,第一次研究总结了生产矿井基本地质规律与储量状态。以后才着手进行矿井储量动态分析、损失量计算、期末储量计算等,各矿井也相继建立健全矿井储量管理台帐。
矿井储量管理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充分利用储量、提高回采率。为此,本局采取两个办法:一是加强管理,二是缩小工程网度。从1984年起,我局各生产矿全面开展地质找煤和废旧采区复采工作;对新采区新块段新石门则采取回采----复采----全承包三个层次充分回收煤炭资源,并补掘小阶段与小石门。1984----1994年,累计复采煤炭130万吨,采区回采率大幅度提高。例如铅坑矿一采区,1981年统计,采区回采率只达到55%(其他较差的采区,回采率一般为40%左右);l993年统计,采区回采率提高到70%以上(不含小煤窑占用开采的煤量)。又如大蔗沟矿井,原设计到l989报废,由于我局多方努力,一而再、再而三认真找煤与复采,矿井服务年限得以延长5年,多采出煤炭40余万吨,矿井回采率由l989年期末的52%,提高到l994年期末的64%,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F3l断层上盘矿井(矿区西部与南部)的回采率很低,一是由于所提交的计算储量大大偏差于实际储量,偏差l----3倍。二是由于经济可采储量太少,矿井生产万吨煤掘进率太高(千米以上),成本不堪重负,所以矿井的采区回采率只能达到30%左右,更差的只有15%左右。在对矿井储量进行核实后,采区回采率一煅达50%以上。
第三节 煤炭产品质量管理
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本局先后投产的生产矿井,在早期由于土法上马和缺少投资,很少配备地面拣矸设施。产品质量管理基本上是在井下采掘工作面采取人工拣矸,煤岩分掘分装的办法。后来,各生产矿井先后在井口煤场建了煤仓和安装篾条筛,加强了对煤矸的筛分。但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依据和规章制度,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对生产的产品质量内在指标不能及时掌握,不能有效地控制产品质量。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根据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生产企业的工作重点也逐步转移到经济效益上来。加之矿务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进入稳定发展时期,迫切需要提高产品质量的管理水平。在国家进一步理顺煤炭产品价格、等级和质量标准的同时,本局从技术和制度两个方面进一步加强煤炭产品质量管理,并使之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在技术管理方面,本局于1979年底至1980年初即开始筹建煤质化验室,并抽调人员到省煤研所培训业务。化验室于1981年竣工,使用面积l00平方米,投资10多万元购置干燥箱、马弗炉、天平、定硫仪、热量仪等先进煤质化验设备,并着手开展煤质的工业分析项目,初步掌握各生产矿井产品质量状况。1983年5月,省煤炭工业局组织省属煤矿煤质负责人到广东、湖南、江西、浙江四省学习考察煤炭价格、等级和质量标准以及煤质化验的管理经验。1983年10月省物价等部门作出煤炭产品实行按质论价的政策规定。矿务局抽调人员到山东矿院培训煤质分析技术,积极充实煤质分析技术力量,为正式实行按质论价做准备。1984年由省煤研所首批对本局煤质化验室进行全面验收,达到合格标准。同年,开始对东部三矿试行按质论价,取得良好的效果。1988年,政府主管部门对煤炭质量实行标准化管理,省标准计量局授权省煤质监督中心站对省属国营煤矿化验室进行标准化验收,本局煤质化验室获首批化验室合格证书。同年,本局全面实行按质论价。由于在煤质标准化管理工作方面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促使本局的产品质量管理工作进一步朝着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得到全面落实,在历次省级煤质检查中名列前茅,并于1989年被评为"全国煤质管理先进单位",这是全省煤炭系统首次唯一一家获得此殊荣。1990年在系统内独家获得省标准计量局颁发的"产品质量稳定证书"。化验室合格证和产品质量稳定证书也分别在1993年、1994年一次性通过复审。
进入九十年代,为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管理水平,本局严格执行煤炭部颁发的《生产矿井煤质管理工作标准及检查评分办法》,使煤质管理工作更加符合现代化生产的需要,在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加大产品质量管理的科技含量,在生产技术方面,加大对回采工艺、巷道支护、回采顺序、合理配采以及开展中深孔爆破采煤技术科研工作,提高块煤率,降低含矸率,促使产品质量稳定提高。在地面加工方面,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建设设计吞吐能力为60万吨/年的筛选厂,并于1995年9月完成第一期工程移交生产,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档次,使本局的产品质量管理迈入科学管理轨道,为企业、为社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据不完全统计,1985年----1995年全局按质论价增收930万元,占同期利润28.6%,1985----1995年,矿务局累计销售块煤100.67万吨,增加收入1766.2万元。严格的质量管理也成了本局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上一篇:第五章 生产设备管理
下一篇:第三章 矿井地质与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