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天湖山矿务局位于福建省永春县境内西  部山区,地处东经117°48ˊ--118°02ˊ,北  纬25°22ˊ--25°35ˊ,公路东可直达永春 县城,与德化接壤,南接安溪,西连漳平,并  与大田交界,省道三(明)郊(尾)线于此经过,  漳泉肖铁路天湖山专用支线以局机关所在地 下洋为终点站,交通较为方便。

本矿区为天湖山煤田中段。距今约2.5  ----1.8亿年,从下二迭纪至下三迭纪,海 侵和海退反复,先后处于浅海、滨海、海湾  泻湖、河口三角洲,泥炭沼泽和内陆湖泊,气  候温和,植被茂盛。在相对稳定的古地理环  境控制之下,沉积了以海陆交相为主的龙岩  组含煤建造,是我省主要的煤系地层。下三 迭纪后海水退出天湖山一带,上升为陆地。

此后,矿区广泛地发育了缓倾角断裂,沿  德化阳山----安溪剑斗北东向复背斜的两翼  分布,使龙岩组(P1、I)被较大规模地推覆于 不同时代的地层之上,造成了地层的"重复"  或" 缺失 ",给矿区和井田带来了很大的影 响。其典型代表是P31断层,基本形态特征是: 南北延伸8.5公里,东西宽 6.75公里,控 制面积 29.5平方公里,走向以北北东向为主,倾角北西,倾角平缓 ,一 般 5°---- 30°,局部稍陡50°----60°,水平推覆距 5公里以上。已控制的断面最大标高1115米, 最低2米,形态呈北东向高低相间展布,最大幅度 200米以上。F31 断层上下盘构造形态 有不同的特点:下盘以轴向北偏东20°---- 35°的线状紧密褶皱为主,断层较稀少,主要 有北东向正断层和北西走向正断层;上盘总 倾向为南西和倾角变化剧烈的单面斜构造, 局部褶皱发育,逆断层较多,对开采影响较 大。

从1957年至1988年,省地质局第三地质  大队、省 301地质队、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 197 煤田地质勘探队先后对本矿区进行了三 次普查和勘探工作,已 勘 察探明的储量为  12000.2 万吨 (待核),面积约 58.6平方 公里,上姚矿区和红旗桥矿区为普查找煤远  景区,尚未计算储量。煤田总厚度约870米, 可分为三段。其中一、三段含煤,二段不含 煤厚度50米,即动物泥岩段。第一段地层总  厚度344米,共含煤36层,主要可采煤层7层  (即37、53、59、60、62、63、64号煤层), 厚度5.25米,局部可采煤层7层(即34、41、 50、51、52、54、56号煤层),厚度2.9米。 第三段地层总厚度476米,共含煤7层,主要可采煤层3层(即10、13、29、号煤层),厚度 2.48米,局部可采煤层8层(即11、15、16、 20、23、24、26、27号煤层),厚度4.19米。 矿区的60、62号煤层厚度较大,煤质也较好, 是开采主要对象。63、64号煤层在铅坑井田以北,可采性较好,南部受断层切割,保存较 少。49----56号煤层,煤层密,间距小,一般 间距 10 多米就可见一层,也是开采的主要对象。37、4l号煤层在天湖岩、含春井田上部,经乡镇煤矿揭露,稳定性好。省197煤田 地质勘探队将本矿区划分为铅坑、大蔗沟、 曲斗、南湖、含春、荷殊、新村、西坪、长  汀、天湖岩lO个井田。

在勘探过程中,对钻孔见煤及其顶、底板作过取样分析,含有腕足类、头足类动物和羊齿类植物化石,并发现个别样品中镓、锗元素含量达到工业品位。煤田的四周,有大量的石英斑岩等酸性岩石,具有放射性元素成矿的条件。在铅坑井田范围内的石灰岩,有矽卡岩化现象。铅、锌矿局部富集。铅坑、内坑一带有石灰岩,局部已开米。

本矿区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曲发育煤层薄且稳定性差,但单位面积上的含煤差较高。煤种单一,属中低灰分、中等发热量低挥发分、特低硫、高灰熔点的无烟煤,是较好的动力、化工和民用煤。在已经开采的井田中,开发强度高,井口密度大,资源利用较充分。本矿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春夏秋冬四季明显,且具有夏长秋短的特点。春季多雨阴寒,夏季炎热多雷雨,秋季凉爽,冬季寒冷多雾。矿区内海拨高度相差悬殊,地理环境复杂,形成多样化的地形小气候。天湖岩夏季如春,常年日照时数少,多云、雾、雨天气。矿区土壤母系属沉积岩类,植被区划属鹫山常绿槠栲类照叶林小区(俗称常绿照叶林区)。野生动物有鸟类、兽类、爬行类、两栖类诸种。

本矿区位于天湖山脉,此山脉北自下洋镇曲斗村的鹤形尖(930米)起,经天湖山,往西南经坑仔口西坪村的荷殊尖(1127米)至景山村的吉美寨山,经3个乡(镇)9个村,有800--1000米的山峰16座,1000米以上山峰6座,最高山峰天湖山1207米,其次为天湖岩1184米,山体长约18公里,为坑仔口溪和大横溪的分水岭。

本矿区为中低山区,沟谷陡峻,切割强烈,地表水系不发育,南湖沟旱季流量4.6----9.0升/秒,雨季大沟谷流量19.8--52升/秒,暴雨时最大流量为264升/秒,东部的下洋溪,西部的洋山溪常年平均流量为667.94----5.96升/秒。龙岩组地层属含水地层为隔水层,断层导水性弱至极弱。地下水含量受大气降水控制,水文地质条件简单至中等。工业用水取地表沟谷水或硐内水,生活用水东部原取下洋溪灰岩裂隙泉水,后改为井水,西部用水较困难,现通过管道提升输送,一部分饮用下洋井水。

本矿区煤层均为暴露式煤层,开放性断层发育,瓦斯含量极微。整个煤层处于瓦斯风化之内,相对瓦斯涌出量都在5立方米/吨之内,但如通风不良或不通风,残留瓦期仍可局部积聚造成窒息中毒等灾害。


天湖山煤炭资源的开发,始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时铅坑采石灰工人开始用无烟煤烧煅石灰。宣统三年(1911),马来西亚华侨颜穆闻,曾聘清工程师等技术人员,勘察铅坑煤矿,并以白银500元买下周姓山地计划开采。民国22年(1933),晋江旅菲华侨陈清机等集资300万元,拟办安(溪)、南(安)、永(春)煤矿公司,开采矿区煤炭,因地方不安定,交通不方便而未办成。民国29生(1940),高振西(身份不详),调查了永春、德化、大田三县的地质矿产。抗日战争胜利后永春玉斗土豪康明深游说一些国民党官僚投资入股,准备开发矿区煤炭,并到光复后的台湾参观考察,聘请日本技术员吉田久吉,踏勘矿区,并绘制了天湖山煤矿草测图后因国民党政局动荡不稳,各官僚股东趑趄不前而落空。民国37年(1948)9月,原国民党立法委员连谋(惠安人)拟邀华侨投资15万美元,组建福建省天湖山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后因无人响应,只用人工挖煤300担,运往上海,想借此引进上海资本家投资,但未如愿。

新中国成立后,天湖山煤炭资源才得以开发利用。1956年3月,原中共晋江地委工交部抽调干部、工人150人,创办了地方公私合营永春煤矿,在铅坑建平硐一对,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始了本局煤炭事业的创业阶段。由于缺乏地质资料,缺少装备和技术,生产条件落后,生产工具简陋,因而产量低,当年生产原煤0.54万吨。

1958年,把公私合营永春煤矿改为地方国营永春煤矿。时在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指引下,土法上马,遍地开花,大办煤矿,在矿区形成了挖煤热潮。原晋江地区的南安、晋江、惠安、永春、仙游、德化等县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关单位都参与了矿区的掘硐挖煤,当年原煤产量7.59万吨。1961年把各县办煤矿全部并入地方国营永春煤矿,1962年改称晋江专区天湖山煤矿。1961年以后,在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指导下,在勘探力量的投入、打硐挖煤的人力物力等方面部开始压缩,办矿单位大部分撤出矿区,仅维持永春煤矿(铅坑矿、本局前身)的小规模生产。1964年,原煤产量仅2.2万吨。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派出了省301地质队对:本矿区进行了第二次地质勘探,并把天湖山:噪田列为重点。我局广大干部、职工发扬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传统,坚持"抓革命,促生产",大干快上。这期间,大蔗沟矿、曲斗矿、天湖岩一号矿、杏山头矿和天湖岩二号井相继动工兴建和先后投产,煤炭生产建设仍取得了进展。

1977年7月,福建省革命委员会批准省工业交通办公室《关于调整工业管理体制的意见》,决定成立天湖山等四个矿务局;同年12月,天湖山煤矿改称为天湖山矿务局。1978年6月,省煤炭设计院完成了天湖山旷区总体设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企业内部各项改革,注入了历史上最好发展时期。这期间,生产规模逐步扩大,生产、安全条件不断改善,生活设施逐步配套,生产技术、技术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煤炭产量稳步增长。并扩大增收节支门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多种经营也加快了发展步伐。职工收入有了明显的增长,矿区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

天湖山矿务局在四十年的开发、创业和逐步发展过程中,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和辛勤劳动,目前已形成了采矿、化工、建材、水电、运输、机械维修制造、工艺陶瓷、反光材料、中空纤维超滤膜(净化水技术)、商业、贸易等多业并举,具有一定规模综合性的国有重点省属企业。1997年来,企业总资产已达1.7亿元,年生产经营总值达1.2亿元,利税超2000万元。与此同时,由于矿区煤炭资源的开发,给乡镇煤矿的崛起和运输业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使近15000人得到了就业机会,为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十年来,我局取得的各项成就是令人瞩目的。主要表现在:

锻炼和造就了一支团结拼搏、勇于奉献的职工队伍。全局现有职工总数2600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近400人,他们扎根矿山,默默无闻地战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的甚至贡献出自己的毕生精力。历年来,有近百个集体和60多人分别获得市级以上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中共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原铅坑矿掘进五队党支部书记潘时兴、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原铅坑矿掘进工人陈春华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地质勘探工作基本完成,矿井基建和技改成绩显著,增强了企业后劲。从1957年到1988年,省地质局、197地质勘探队完成勘探总面积达60.47平方公里,其中钻探175097.37米/420个,槽探544266.58立方米,硐探1981.8米,探明地质储量1.2亿吨。至1995年底,共完成国家基建和技改项目投资1.2175亿元;掘进总进尺达78万米。目前拥有四对生产矿井,核定生产能力45万吨。

煤炭产量持续稳定增长。煤炭年产量由1956年的0.54万吨增长到1996年的43.1万吨。从1978年起,年产量均稳定在40万吨左右。建矿以来,为国家提供了一千多万吨煤炭,近几年来,每年创利税都超过二千万元。


管理基础工作进一步增强,企业素质不断提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局逐步加强了管理基础工作,坚定不移地抓好以矿井质量标准化为重点的基础工作,做到以点带面,逐步推开,综合达标,整体提高。并注重实效,防止流于形式。1985年铅坑矿获全国地方煤矿矿际竞赛先进单位称号;1989年矿务局被评为省级先进企业,并获得了福建省首批产品质量稳定证书。同时,在通风、地测、调度、化验、档案、计量等质量标准化工作都达到省、部级标准。由于加强了基础工作,管理上取得了成效,以定员定额管理和设备管理为例,全员工效1996年已达1.26吨/工日;列全省同行业之首;主要生产设备完好率从1978年的87.3%提高到1995年的"90.5.1"三率标准。

安全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安全状况趋向好转。我局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总体推进"和"装备、管理、培训"并重的方针和政策,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安全监察管理,实行专管和群管相结合,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坚持经常性的教育培训、安全检查、现场管理,严抓"三违",消除隐患,提高了职工"懂安全、讲安全、管安全、抓安全"的整体素贡。百万吨死亡率呈降趋势,50、60年代为17.4人,70年代为10.3人,80年代为8.6人,进入90年代,安全效果显著,至1999年一季度,全局连续实现安全无事故超过2000天。

科技兴矿取得了成效。我局充分依靠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围绕生产建设开展科技攻关,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从建矿初期钢筋弯切器的技术革新到80、90年代的地质找煤、巷道支护改革、毫秒微差爆破和中深孔爆破,以及变频调速和异步电机无功就地补偿等技术的应用,无不倾注广大科技人员的大量心血,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仅以地质找煤为例,从1984年至1998年,全局就探明新增矿井储量202.42万吨,采出煤量181.63万吨,等于少打主巷进尺5万多米,提高了煤炭资源的回收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并延长了矿井服务年限。与此同时,局科学技术协会和所属的各学会、研究会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年会和研讨会,结合我局实际情况和各个时期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就生产、安全、经营、医疗卫生、教育、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提出各自的意见和建议,供单位和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借鉴或应用,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

扩大增收节支门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一是提高煤炭质量,从1984年开始就在全省同行业中率先实行按质论价;二是增加块煤销售量,从1985年开始,就逐步扩大块煤产量,增加差价收入;三是大力降低坑木耗和电耗,以1978与1998年两个年度比较,坑木万吨耗分别从119.8立方米降至41.6立方米,吨煤电耗从19.53千瓦时降至14.88千瓦时;四是清仓利库,修旧利废,回收复用,减少库存商品资金占用;五是减少非生产性开支,降低企业的综合成本,等等。

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促进产业和产品结陶的调整。建矿初期,随着生产建设的需要,我局就先后兴建了机修厂和小水电等辅助产业。此后,经过不断发展,目前已拥有化工、运输、汽车修配、机械加工、水电、商业、建筑和种养殖等多种门类的产业,同时,还兴办了水泥、陶瓷、中空纤维超滤膜净水器(净化水技术)等独资或合资企业。至1998年底,多种经营投资总额已达5000多万元。

矿区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一是解决了职工看病难。创办于1970年的工人医院,至今已拥有100张床位,门类较为齐全,设施较为先进,直接为本局职工和当地居民、地方小井煤农服务;二是职工子女入学难初步得到了解决,职工子女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能在矿区内就近入学;三在文化娱乐方面,1985年以来,相继建立了4座卫星地面接收站,闭路电视、广播、图书馆、阅览室、舞厅、体育运动场所在局机关、厂矿均有设立。局及下属单位还不定期举办各类文体活动;四是执行职工家属农转非政策,从1985年至今共有5批1347户4598人落户矿山;五是职工住房和生活环境有了明显改善,目前职工人均住房面积13.2平方米,矿答矿貌有了改观,生活福利设施逐步完善;六是职工收入逐年增加,1998年,在岗职工人均收入达一万元;七是交通、通讯较为便利,目前,用于生产、生活的各类车辆70部,程控电话近千门。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针对实际抓出了成效,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发挥了各自的作用,矿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至1995年底,我局共有党员556名,党(总)支部31个,两级党的基层组织健全,并发挥了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共产党员在矿区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纪律检查和监察工作保证了企业改革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紧紧围绕生产经营这一中心进行,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配合党的中心任务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民主管理,发挥了各自的作用;工会兴办的经济实体,解决了部分职工的实际困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稳定了矿区的生产、工作、生活秩序。计划生育工作紧抓不放。在近四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总结出了"务实、革新、争强、高效"的企业精神。目前,职工安居乐业,整个矿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勃勃生机的景象。

在发展的同时,我局仍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部分矿井已进入衰老期,矿井基本建设投入不足,生产发展后劲乏力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影响着煤炭产量的持续增长;井型小,地质构造复杂,煤层不稳定,技术装备和机械化水平低,随着原材料的上涨,生产成本增幅加大,加上煤炭价格长期背离价值,企业经济效益难以提高;小煤的无序开采和侵蚀,直接影响着矿井的生产和安全;多种经营已投入相当的财力,但有的项目尚缺经验,回报期将被推迟;由于历史原因,职工的整体素质偏低;企业内部的企业家队伍还尚未真正形成,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的思想准备不足。这些困难和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努力加以解决。

上一篇:大事记

下一篇:目录

Copyright © fangzhi.dehu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共德化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术支持:憨鼠网络 | 德化网